第三十九章(得一——明确发展社会文化的根本任务)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主题和前后文关系】
本章是上章的延续,阐明实现社会统一是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抽象的统一性是社会文化的静态特征。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方法是以卑贱者为基础。
【词语释义】
“一”,事物的整体性,外在表现为独立性、排他性;内在表现为完整性、一致性、统一性、各环节的同一性;
“得一”,能够整合成一个整体,具有整体性的事物;
“昔之得一者”,以往统一起来了的事物。
“神”:人的精神。不能理解为客观神,如果是这样,就不应该是“道法自然”,而应该“道法神”了。
“谷得一以盈”,溪水汇聚在一起就能涨满河道。
“其致之”,到了现在。与前文的“昔”相对。
“数车”:很多辆车,是在说有很强的军事实力;
“数车无车”:就算是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因为没有凝聚起来而形同虚设。
“不欲”:不想,没料到;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想不到玉石般的晶莹竟然是碎石般的凌乱。
【叙事逻辑】
“贱”和“下”都可以为统一创造条件。
【白话文】
以往统一起来了的事物,如:天整合成一体,变得清澈;地整合成一体,变得宁静;精神整合成一体,产生了灵气;溪流汇合在一起,溪水丰沛;万物整合成一体,长期生存;君主将天下统一起来,让社会发展走向正轨。而到了现在:天没法清澈,恐怕很快就会裂开;地没法安宁,恐怕很快就会崩溃;精神没有灵气,恐怕即将停歇;溪水一点也不丰沛,很快就要干涸;万物不再生长,恐怕很快就会死亡;侯王没法提高自己的地位,恐怕很快就要下台。所以尊贵一定以卑贱为根本,高高的建筑一定以下面的石头为基础。所以,君主都自称孤、寡,或者不毂、这就是把卑贱当根本,难道不是这样?就算是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因为没有凝聚起来而形同虚设。没料到本应该是整块玉石的晶莹竟然成了碎玉石的炫目。
【深度解读】
“天得一”为什么会“清”?这是因为有限事物一旦形成整体就会具备全体性。全体性是指事物是世界全体的一个反映,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可以使这个反映变得更加真实,但不会改变反映本身。事物的全体性从根本上否定了矛盾,这个根本的否定并不是扬弃,是完全舍弃。
为什么要以“贱”“下”为基础?“高”和“下”都是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高”不可能舍弃“下”,又要实现统一, 那就只能是“高”将就“下”了。社会中的“贵”和“贱”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