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工】作业中的大学问

什么样的作业不能布置?

1、封闭性的题不布置

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通通都不留(如果你是基础教育老师,可忽略这一条)。如果需要确定学生掌握情况,直播互动时可采取这种封闭式的方式,随堂问。

2、回顾性的题不布置

有些老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如果作为一个作业的话不够深入,因为大部分学生会复述一下上课时能记得的部分,还有部分同学对照笔记和课本整理的详细一些,极少数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但是,你仍然不知道学生会不会应用这些知识。

有的老师让小组之间PK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课程总结的质量,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知道他们是否会应用知识。

但是课程总结、课程回顾又的确有必要,怎么办呢?不要单独作为一个作业,而是嵌入在课程里,作为课堂活动呈现。

第一步:当堂课结束前,可以采取几分钟总结活动。

第二步:第二堂课开始前,可以采取几分钟回顾活动,回顾上节课所学。

什么样的作业可以布置

作业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是否能够应用。如果按照目标维度去理解,那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回顾性作业要少留,因为复述知识不是目的,应用才是。

锻炼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就是,能力在手,是否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以,作业的布置原则就是如下两个:

1.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析

就好像小学数学应用题,学生学了乘法,学会了比较大小之后,怎么知道学生会迁移了呢?看应用情境下他如何操作。当小学作业题都在做改革的时候,大学作业居然还在问一些基础性问题:解释一个概念、一个理论,比较两者区别。就算学生这些都做对,还是不能知道他们会不会应用的。

2.带有自己见解的理论梳理

是否所有的作业都要真实情境?并不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尊重理论的底蕴,有些理论搞不定的话,根本没办法去实践中应用。

作业布置多少

开放性作业,毫无疑问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作业。但也不能开放无度,毫无根基。开放性,留有学生思考和整理的余香。作业留多少呢?没有固定数额,但是也别把学生累死了,他们也不是就这一门课。

主要与什么相对应呢?还是与你的教学目标。目标有几个点,就留几个,但是,你也可以把这几个目标点综合成一个讨论题让学生去研究。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去思考,然后回复。

老师教学生涯谁没遇到过有拖、赖作业习惯的学生?小组作业+个人作业是墙裂推荐的一个有效方式。这其中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有个人思考完成的。

前者有利于小组深加工,还可以培养小组合作技能,前提是一定要是合作、合作、合作出来的,重要的事说三遍!后者有利于确定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

为了确保小组合作,有时候可以随机提问小组成员,有时候可以让学生自我陈述在小组作业中的贡献,有时候还可以让学生感谢此次小组作业中自己最大的收获……

作业怎么反馈

只留作业,没有反馈,属于给学生找茬的无厘头行为。反馈是必须、必要的!想必负责的老师都有经验。布置作业就要看作业、给学生反馈。如果真的是封闭性作业还好,在线系统都能给修改,可是开放性作业,没有标准答案,怎么反馈?

于是有两个解决方案:

1.同伴互评

比如说班级同学已经提前分好了五个组,那就组间交叉反馈:1组学生(评价组)负责给5组学生(被评价组)反馈,2组负责3组,3组负责4组,4组负责1组,5组负责2组。每个学生都可获得评价组所有成员的反馈。

这样,又可以促进学生不仅仅完成作业就ok,而是在给其他同学反馈的过程中进行互动、思考。也算是深加工的一种方式。教师需要做的是,课前浏览学生作业和评价,总结优点、特色以及共性问题,在课上进行反馈。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教师明确反馈的规则,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也可在行动中练习反馈。

2.小组互评

因为小组作业体量不大,也多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含金量也颇高。这个除了学生之间反馈之外,教师也要认真反馈,给予在线评价。与第一种方案一样,教师也要集中对小组作业中体现的优点、特色及共性问题进行反馈

适量的作业,温故而知新,孩子不反感,不觉得是负担就好。如果放学后孩子们只能在重复的抄写中度过,他们还有快乐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真的需要一种新的思维去理解作业,新的方式来设计作业,新的视角来对待作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