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作业里的学问
——齐晓菊、张秀荣老师
将从“师生对作业的认识、基础作业少而精、拓展作业巧而活和作业的价值与意义”四个方面阐述对于有关学生作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以老师的角度思考)为什么留作业?
老师不是圣人,没法一眼就看出谁掌握知识了,谁没有掌握,所以要通过作业这一形式来检测;凡是熟能生巧,学习了新的知识不去练习,很快就会忘记的,所以要通过作业来练习;老师只是按着规律在做,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做的;教材上每一课都有作业,必须做。
现状布置作业中存在主要问题:
目的不明、盲目滥练,缺乏针对性;难易失当、刻板划一,缺乏层次性;结构失调、重记轻用,缺乏系统性;形式单调、机械呆板,缺乏灵活性。
作业标准可供选择的纬度:
作业用时(作业量):选择相关部门的规定:同时制定两个指标:(1)教师估计的作业时间,(2)不同类型学生实际完成作业的时间。
作业的类型:各学科的分布类型:练习型、预习型、扩展型、综合型。
作业批改方式:教师批改、学生互批、自批;隔日反馈、个别面批、面向全班讲题;仅给出分数、讲解错题等。
作业的布置:必做题、选做题、加分题等;纸笔作业、网络布置。
常态课堂的作业布置:基础作业(课堂作业)、拓展作业(课外作业)
课堂作业:主要是为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设置的作业,主要有课本习题练习、导学案练习、课内习作练习、口语与听力练习、朗读背诵默写练习等,课堂作业在课内完成布置、检查、评价、讲析。
课外作业:课堂拓展延伸、实践操作。
作业布置观:基础作业少而精、拓展作业巧而活。
课内作业设计与实施:
原则:以教材、学科基础知识、能力要求为主。当堂练习、随批随改、全批全改。
时间:每节课不少于时长四分之一用于学生完成作业、随批随改。(课堂40分钟内完成基础作业)
心得课堂结构:“课业+作业”
教师们开动脑筋,课堂上更加关注知识的融通与运用,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的时间和空间。
拓展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原则:以主题作业为主,强化学科内部整合、多学科整合。
时间:周、月、学期,依据作业主题计划落实。
1、真实调研,了解学生需要
2、作业生本化、贴近学生需要
3、实践作业“巧而活”:语文实践活动——突出主题性;数学实践活动——突出游戏性;英语实践活动——突出交际化。
“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自己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数学日记不仅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它相对客观地再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情况。通过日记额方式,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还能激发他们用“数学日记”去观察生活。
数学日记写什么?数学日记要记的是自己对数学的发现、思考、感受以及采用的数学方法等,数学日记记录的东西不局限在某个方面,它的材料和内容是无拘无束的,可以是课上的、课下的、生活中的、听来的、看到的、实践的……(写数学认知、写数学活动、写数学思考、写数学应用)
作业的意义、价值: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布置和批改作业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
作业的直接目的在于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功能是多面的:信息反馈的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反思能力、评价能力的功能。
作业要及时评判;心中有数、关注易错点;表扬要有个性;既是评判对错,更是方法引导;认真是会传递的,是批改也是示范。
我们的设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业的实践我们已经步入了实质的实践阶段,有收获有思考也有困惑,我们会继续实践、思考、收获,让课业真正发挥作用,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感受:
听到齐晓菊、张秀荣两位老师的精彩讲座,让我看到了作业原来是这样的。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对作业几乎没有进行过设计。基本上可以算是机械性练习,在以前培训和学习时,有时候也提到过分层次布置作业,但从未重视过。两位老师的讲座让我对作业的布置、作业的批改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但在作业的布置要用心,在作业的批改时也要认真,每一题一个对勾√,认真去写,并对日期、书写标准、作业等次等方面进行评价,从作业批改上去影响、提升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老师的这些观点,彻底的颠覆了我的认知,提高了我对于学生作业布置和批改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这两位老师的讲座思想为知道,努力提高我的工作认知,应用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