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翻阅杂志,看到一篇文章,感觉写的很棒,分享一下。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有着对乡土文化的深刻眷念。年龄一过五十,连做梦都多是童年的印记,特别是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小时候的事是终身难忘的事。故乡何在?变化太快的世界,让故乡只能在梦里,回不去的乡,离不开的城,剩下的只有乡愁了。
一位朋友率先在北京远郊区租购了农家大院,过上了归隐生活。不久,也就是不久,他又迁回城里的蜗居,农村虽好,却有太多的不便。
另一朋友在六环外购置了独幢别墅,带着一亩地的大院,让人分外眼红。承蒙她的好意,我们去聚会了两次,不仅太远而且太堵,来回一次,无疑是一次长征。晚上的别墅区灯光昏暗,偶尔一两声狗吠,也是一幅农村的冷清。2007年6月23日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因心脏病猝死于昌平沙河玫瑰园家中,也印证了一个道理:老了有条件返回乡村时,你已经离不开城市,回乡之路非常漫长。即使如此,我们也固执地要返乡。落叶归根,让很早就漂泊四方的华人,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开疆拓土,抢占殖民地,而是发达了就会荣归故里,形成星罗棋布的古村落,那些古色古香的高宅大院,留下子孙敬仰的文化遗产和近代的独特侨乡风貌。
连我这样没有发达的人,也曾热情万分地到郊区包地,几家合伙花了一万元钱,在业主的一再催促下,才总共去了三次,收获的是三袋长过头的蔬菜这是我家吃过的最贵的菜。接着我又把不多的储蓄用在河北某村购买商品房,活活错过北京房价翻跟头的机会。当时打动我的,是开车穿过玉米林的感觉,就像将军检阅士兵,风中传来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回声,还有楼顶三百平方米的大平台,开发商说你可以随意养花种菜,那是看透了我们心底的情结。
五月初去浙江省松阳县考察,这是浙西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既有百里稻花香的松古盆地,更有绵延起伏的青山,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处瓯江上游的交通条件,使其成为具有18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农业文明时代,松阳是典型的富饶文明之地,耕读传家,在中国 1300 多年的科举史上,一县就诞生了 96 名进士,确实了不起。近代的烟叶和茶叶种植,也给这块古老的大地带来财源滚滚,留下了一百多座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样让松阳农村逐渐衰败起来,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夕阳下的老屋仍然庄严,却掩盖不了日益的颓唐。村里随处可见孤独的老人,他们仍旧勤劳地坚守着农业和家园,只有那只老黄狗还忠实陪伴他们的生活。
历史风水轮流转,被城市化丢下的松阳,今天突然间又珍贵起来。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7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 95.5%,水质达标率更是 100%,“百里乡村百里茶,一路山水一路景”,连破败的老房子也焕发了青春,西屏镇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71个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松阳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和全国“拯救老屋行动”整体推进试点县。到松阳的第一天,我们住在四星级的天元名都酒店,位于沿河打造出的城市新区,高楼林立,楼下就是漂亮的河滨公园,夜晚的灯光映射出城市的繁华。和所有的城市一样,标准化的房间和标准化的餐饮,让人经常不知身在何处。我总结为“三星级以上的宾馆无差别,县级以上的饭菜无特色”工业化和城市化下的标准化,让人感到整齐划一带来的现代性压迫。松阳老街的石板路在灯光下发出诱人的光芒,给人一种过去与现在的真实联通,那些陈日的房屋让人看到童年的时光,理发店的旧椅子、面馆的胖大嫂、铁匠铺的炉火,都让空气里泛着亲切和安祥,让人有种回到老家的宁静。
我们第二天晚上就坚决搬到老街上的客栈,这里过去是祠堂,后来是小学,闹中取静,别有一番情趣。第三天我们又搬到离县城几十公里外的小竹溪村松泰大院,一溪清水穿村而过,黄土平房构成的旧村沿山分布,三四层楼房的新村隔溪相望,松泰大院据说是村里的首富所建,前后两个大院落再加上花园,有些仿北京的四合院,也带着当地的风格最重要是青山环绕,流水淙淙,让人睡得格外香沉。考察松阳乡村,让人耳目一新,看到昔日的辉煌与没落,也看到乡村的复兴和希望。一位爱画画的住村扶贫干部,引来了画家群体,小山村秋天的柿子,红得让城里人坐不住,这里络绎不绝的画家及其学生,形成名声远播的画家村;环绕松阳青山绿水的浓雾,时来时去的雨露阳光,逶迤起伏的茶园,构成松阳美不胜收的佳景,摄影家及其发烧友蜂拥而至。伴随着外地游客和艺术家的增多,利用城郊过去的粮食仓库,松阳办起了798 文化创意园,与全国 200 所高校艺术专业建立合作关系。
只剩下老人与狗的古老村庄,也被各路人马发掘出来,既有政府主导的传统村落保护和扶贫开发,也有都市资本下乡,更有返乡创业和当地大学生的回归。我们一路看到来自杭州及其他地方的老板,把残破的村庄加以现代装修,形成星罗棋布的乡村客栈,也有像松泰大院的老板依靠松香产业发财,回乡建房开发旅游业,还在平田村看到政府统一规划整村开发,由返乡大学生经营的模式。那位名叫大宝的姑娘,每天都在微信上报导“云上平田’的消息,传达出她和创业团队的活力和信心。
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繁荣的城市村托下的衰败农村,一度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几年春节的回乡报道,总有些悲悲戚戚,不断增加着人们的忧志。回湖二三代,我们都是农民出身,回忆童年时光,我们大多来自乡村。中国乡村何处去?既有浓浓的乡愁,也不乏城市人在混解七丛林压迫下的焦躁,甚至还有城市人对农村人
居高临下的忧越感。早在十年以前,我在北京远郊的长城脚下的北沟村,就看到了中国多村复兴的希望。这里距怀柔城区还有18公里,以种植核和板栗著名。富裕起来的村民,纷纷搬离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依山祝势的石头房,住进了城里人一样的现代楼房。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外国人,最早发现了这一契机,他们租下农民空闲的祖屋和院落,对内部进行现代化的改造,据说最多的一户花了一千万元来装修改建,房屋的外表几乎不变,内部却时尚而新颖特别是躺在床上看星星的设计,让城里人充满浪漫的幻想。北沟村和京郊的旅游业由此迅速发展北京人也不断走向农村租住农家日房,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样,农家院、农家菜、农家乐的乡村旅游在全国都蓬勃兴起。
最近去的湖北省竹溪县,虽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基本都住上了新楼房,传统的草顶石板土屋几无留存,农村的变化确实今非昔比。我们住在过去茶厂改造的龙王垭会议中心,位于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半山上,滚动实测的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达到3.2~3.7万,与大城市的差距在千倍以上,连睡觉做梦都是甜的,全县森林覆盖率在 80%以上,也是北京人刚喝上的长江水的水源地,其生态效应自不待言。
乡村的生态价值以及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自有城市无可比拟的地方,那种亲近自然,呼吸舒畅、灵肉合一、民风敦厚、相亲相敬、和谐共生的感觉,不仅让我们在乡愁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更让人看到当代乡村的独特价值。
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继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城市资本大举下乡之后,或许城里人返乡养老、乡村创业也会成为明智的选择,甚至形成下一种时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