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本,真是一个大问题

翻开《论语》第三篇第四章: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是鲁国人,有学者说他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在《论语》中,林放总共出现了两次。

按照他出现的背景和语境来推测,林放应该是一个懂得礼制、负责礼仪的官员。

有一天,应该是工作中有了疑惑,林放过来向孔子请教:请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们看人类思想史,但凡能把问题往本质上、根子上问的,都是有哲学思维、极其好学、认真思考的人。

就相当于当年的牛顿,看到苹果掉在地上,不去考虑这个苹果是酸的还是甜的,而是思考为什么会往下掉而不向上飞。

孔子听弟子这么问,固然内心一惊。但情绪马上平复下来。

因为他知道,这个关于“礼”的本质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问题,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因此孔子不跟他谈哲学,不谈文化精神,只答复他关于礼仪的具体问题。

孔子说:“奥,你问的这个可是个大问题啊。礼,与其铺陈而奢华,不如简朴节俭;丧事,与其仪式隆重,不如真正悲伤。”

什么意思呢?

奢和俭,易和戚,分别代表了事物的两个极端。

尤其要注意,孔子专门将丧礼讲一讲,是古代丧是礼之大者。后一句中“易”即周全,“戚”,即哀伤,

礼的各种外在仪式的完成,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富人比较容易做到。

而平头老百姓家中不可能有多余的钱财用于各类典礼,包括丧礼,因此只能因陋就简。

古代所谓“礼不下庶人”表达的正是此意。

孔子深知这一点,为了不让礼的精神逐渐日衰,他只好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了,宁可简单而隆重就好。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

在我国古代另一本典籍《礼记檀弓上》中,有一段话。

子路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其实正好可以为本章做注解。 

平民百姓即使不懂得复杂的礼,也没有钱来完成礼的各种仪式,但是只要心中有真诚的情感就可以了。

这或许就是孔子答复“礼之本”的要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