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濕潤的氣候孕育出了深圳這座生機盎然的城市,也賦予了深圳自然物種豐富的條件。市區的道路旁幾乎處處盛開著當季的鮮花,然而人們大多祗注意負有盛名的傳統花卉,卻冷落了更多一樣值得欣賞的觀賞花。
緬梔子或許是其中的一種,它有一個更廣爲人知的俗名——雞蛋花。讀小學時我第一次從同學的口中聽來了“雞蛋花”三個字,還以爲是同學瞎掰的,直到後來在父親朋友開的中藥房裏“發現”了“雞蛋花”,這才確定沒錯。曾經我覺得這個名字太不好聽,每當別人問我喜歡什麼花時,我想到小學四樓空中花園火紅的重辦扶桑,想到與高橋阿姨筆下人物同名的桔梗,甚至想到了曾經祗在詩句裏見過的海棠……怎麼著,就是不會提到“雞蛋花”。現在想來,這個名字着實是不夠雅,但很生動,準確地概括了緬梔子的外形特徵。
緬梔子是開在樹上的。冬天它的樹葉會落得乾淨,留下光禿禿的枝幹孤芳自賞。緬梔子樹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樹幹愛不斷分杈,形狀獨特,因此又被人形象地稱爲“鹿角樹”。等到第二年回溫,進入初春,一樹濃綠亭亭如蓋,又可遮陰。而至五六月時,緬梔子次第花開,冠白心黃的五瓣綴滿枝頭,清新脫俗,頗有趣味。開至盛時其獨有的芬芳可傳甚遠,較之茉莉香的素雅多了一分活潑,又不似夏夜的白玉蘭香得如斯濃郁。這使得它又做行道樹,又做園林觀賞樹。大概緬梔子和古典氣質不大沾邊,單看它健壯的軀幹都同舊時體態纖細的小腳女人相去甚遠,自然身上沒有月桂、山茶、水仙一般大家閨秀抑或小家碧玉的矜持味,反倒像個八九十年代的鄰家少女,天真開朗,充滿霊氣。
緬梔子性喜高溫,印象中它的開放總是伴隨著盛夏到來。那滿樹繁花如同一隻隻孩子手摺的紙風車,又如同一葉葉飄蕩的小扁舟,承載了多少兒時的夢。記得四年級學到琦君的一篇散文《桂花雨》,其中描寫搖花的情景真是令人心馳神往。我曾與一位同學約定來一次搖花,祗是深圳的桂花樹不如江南盛,便換了緬梔子。可是,抱住了緬梔子的樹幹,才明白過來要撼動它實在困難。使上全身的勁拼命搖動,花沒有落下幾朵,但整株樹窸窣作響,陣陣花香四溢。我們不由得驚歎起來,於是停下了吃力的搖動,站在原地細嗅緬梔子的味道,享受這美好的時刻。
我和幾個要好的同學都喜歡緬梔子,小區裏有一戶人家的院子外頭种了一株茂盛的緬梔子樹,我們常常去看它。久而久之,就對這種花產生了感情。搖花不成,那就拾落花罷。落花多是風吹雨打所致,品相不佳,還須仔細挑揀。一朵一朵地撿起,觀察,嬌嫩的觸感像是嬰兒的肌膚。末了整雙手都是花香,回家可要好好洗洗,以免沾惹蚊蟲。
自從在中藥房得知緬梔子的藥用價值後,我們便試著曬乾洗淨後的花朵,泡茶泡粥喝。如此處理後的緬梔子,香味變得內斂含蓄,並且具有清熱解暑、潤喉潤肺的功效。
其實,緬梔子的背後並沒有甚麼動人的傳說,唯一的頭銜是佛教寺院的“五樹六花”之一。它發源於美洲,在熱帶地區廣泛分佈,因而東南亞食品包裝上常繪有緬梔子圖案,節慶時的夏威夷女孩喜歡戴著緬梔子花環。
從小在深圳長大的我覺得緬梔子很常見,但我的父母卻對這種花不太熟悉。令他們感到驚奇的是,每到一個新環境,我就對緬梔子的存在十分敏感。偶爾還能發現少見的紅花緬梔,我會馬上拍下來紀念。如今每當聞到熟悉的緬梔香,我的思緒就不禁回到了從前……
清晨是散步的好時候啊!我愛這滿庭的緬梔香。
201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