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永远不知道另一条路什么样子。
--李潇
十六岁辍学那年,李潇被父母混和双打了一顿,末了还是一家三口大眼瞪小眼。老旧的瓦房顶挂着一只昏暗的灯泡,苍蝇围在剩菜上驱赶不尽。老李打量了一会李潇,说:
“要么当兵,要么跟我去工地。”
李潇不愿意跟在老李身边,
“我去当兵。”回答得没有丝毫拖沓。
“你想好了,别去了哭着要回家,我们可不丢你这个脸。”老许没好气地说。
“我想好了。”李潇转身去收拾东西。
李潇背着一个大帆布袋和两床新打的被褥就上了火车。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对十六岁的他而言,未知的世界让他感到既恐惧又兴奋。火车中途停靠时,李潇只背了帆布袋去上厕所,回来却发现两床褥子不翼而飞,他大叫着跑向车门,发现有人背着他的东西跑远,而火车已经启动,车门合上。李潇猛敲车门,却于事无补。
到部队后,他向家中写信说被褥被偷了,母亲又气又心疼,只得向别家借了棉花新打了给他寄过去。
李潇在部队起初很不适应,老兵对新兵的管教方式就是打,不服气打一顿,不受纪律打一顿。李潇本来不是个安分的,挨打的次数多了,也学会了服软。不过他也慢慢发现,班长和连长虽然行事粗鲁,只有不违纪,相处起来倒是很容易,没过多久,李潇和新兵们都把班长当亲大哥,一起生活的战友也都成了兄弟。
部队的生活简单枯燥,虽然偶尔会想家,但更多时候李潇会后悔放弃读书,营里有文化的新兵在他们中是稀罕物,同一年来,没多久就被上面调走,受到重用。李潇开始不满足于现状,没文化的兵,混得好得能留下来生连长排长,混得不好过两年就被送回家去,有文化的兵,怎么着也能在这里站得住,代遇也好。李潇那段时间求知欲很大,回去读书已经不可能,所以他攒钱买了很多中学的课本,上学时没学过英语,他也买了一堆磁带和书自学,也买了很多课外书。李潇在战友们中有些格格不入,来这的人基本都是读不下去书又不想这么早去打工的人,来部队就是混两三年再回家。但大家只是打趣他,没有恶意。第二年在部队过春节的时候,李潇搞来一把二手吉他,大家边包饺子边唱歌,各自说起了家乡过年的习俗和吃食。那个冬天依旧寒冷,可李潇觉得这份战友情很温暖。
李潇的吉他是离部队最近的一个镇上一家餐馆的老板送的。老板姓黄,据说年轻时也当过兵,退役后开了家餐馆,生意不好的时候在门口弹吉他卖艺。李潇经常来光顾这家店,两人投缘,处成了忘年交。
老黄走的时候说:“有时候啊我还真想在这干一辈子,可人不能总在外面漂着,落叶归根,我单身一辈子,已是不孝,该回去了。”老黄把木吉他交给李潇,就锁了店门,在除夕夜年离开小镇。据说餐馆生意不怎么好,老黄转出去后不久就倒闭开了美发店。
李潇的自学之路并没有想象得顺利,有些知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系统学习,李潇后来只保留了弹吉他和看杂书这两样习惯,大量阅读给他带来思维的改变,他的巧劲儿足够让他在同一批战友中出类拔萃。三年后李潇回家探亲,部队让他考虑留下来。此时李潇十九岁,如果回去,以后就留在体职内,可以一步一步往上走,有固定的薪水和工作内容,但生活也再无别的可能性。李潇思考了两天,在三年前同样的位置,向父母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爸妈,我想去学厨艺,等我一年,我就能挣钱了。”
老李看着李潇,这三年来,他褪去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锐气,这次的决定既不是意气用事,也不是被逼无奈。“去吧,我和你妈还支撑得起你学一年。”
李潇想,当年老黄生意惨淡,一是缺营销,二是缺口碑。缺营销是因为老黄不懂变通,缺口碑是因为老黄是业余厨子,他心思根本不在吃这件事上,他开店是养活身体,卖艺是养活灵魂。年轻的时候谁不想浪迹天涯,带着吉他四处漂泊,抛下责任,无拘无束过这一生。老黄做到了,却又放弃了,李潇想,多少个年头的除夕夜,老黄都是一个人冷冷清清待在店里,看着万家灯火,他是如何想的。
一年后,李潇考取了国家二级厨师证。二十一岁,已经到了婚配的年龄,李潇接受的家里安排的相亲,迅速结了婚,开始办起餐馆。李潇带着妻子回到当初的小镇,白手起家。向父母和亲朋好友借了本钱,餐馆开业,招牌上刻了老战友餐馆五个大字。李潇凭着手艺打造出大江南北不同菜系的家常菜单,起初都是连队的老朋友来给他捧场,后来因为菜样丰富,又离部队近,新兵来聚会,退役老兵回来见朋友,还有送别战友的,都来这里,老战友餐馆几乎把整个部队基地都招呼成熟客了,店里总是热热闹闹,镇上的居民也常来。不到两年,李潇就还完了欠款,还有余钱寄给父母。后来李潇有了一对儿女,李潇夫妻在这边打拼,儿女都交给父母照顾。但过年的时候李潇必定带妻子回家,部队里很多新兵过年都不回家,李潇也不关店,在店里留下足够的火锅食材,让来的客人自己动手,帐单来年再付。
老战友火锅店的墙上挂着那把旧木吉他,李潇几乎不弹它,只是冬日里得空,街道上太阳晒得暖洋洋时,李潇会背起那把吉他唱两首,只是与当初不同的是,屋里有熟客们合唱,热闹非凡。
“当黄色的树林分出两条路时,我选了一条,总会去想另一条路是什么样子,我也曾经希望回头,但人生的岔路口哪会只有那一个,与其不停去揣测另一种未来,不如坚定走下去,兜兜转转,也许这条路已经是最好的选择。我想,老黄肯定也不后悔。”李潇在日记本上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