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我们的高效课堂,走过了他的稚嫩、青涩,逐渐走向了成熟,有了自己的个性。下面我就我们年级组,构建高效课堂的点滴成就,说与大家共享。
一、目标引领,有的放矢
人有目标,赋予了人生活的意义;课堂有目标,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意义。科学合理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只有目标科学合理,达成度高,课堂才能真正高效。我们组在课堂目标的制定上特别重视,从不简单地照搬照教参书上的既有目标,而是要在吃透教材,备好学生,统筹安排,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合理制定适合自己班级的目标。每节课上,师生对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有的放矢,步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真正高效。
二、指导方法,有效预习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了。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我们这一组很多老师在这一方面做的都很好!邵传红老师和魏晨霞特别重视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完成预习:第一步,看导读,明确要求。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第三步,利用工具书,学习字词。第四步,联系前后,思考质疑。第五步,重点朗读,体会情感。讲课前,老师还要对孩子们的预习调查提问,他们要展示反馈。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学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有了这样的预习方法,孩子们在没讲课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就能在课堂上高效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人说过“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缺乏创造能力的人。”会预习的孩子绝对不会为社会的文盲!
三、阶梯攀升,层次指导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语文课本儿中的一篇篇经典范文,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们去读呢?龙丽萍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颇有建树。他奉行的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书读不通顺不开讲。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层次分明,阶梯上升。如学习《詹天佑》一课,第一遍读的时候,要拿出笔圈点勾画出自认为要解决的难字难词,自行解决;读第二遍的时候,要读通读准,第三遍的时候,要求读好;读第四遍的时候要求读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要这一遍就读出对詹天佑的赞美之情了,这是在前三遍的读中的感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这样步步提升要求,循序渐进,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当然,六年级的孩子啦,还要会合理使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能在不同的语境中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文素养。
四、读写结合,落实练笔
新课标中提到“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小练笔,十分必要。孩子们都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仿写训练,是小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材都是名家名篇,他们的写作技巧高超,方法独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的片段,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学习仿写。仿写可以对全篇模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段练习,比如说我在教学过《山中访友》一课后,就让孩子们模仿着写一篇《小区访友》、《校园访友》、《田野访友》……孩子们在模仿的基础上慢慢内化,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在学过《穷人》一课之后,我让学生模仿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手法,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比如说在考砸之后,你内心的失落是怎样的;捡到若干人民币时上不上交的挣扎。当然小练笔还有3续写,或者是读后感等等。这样的小练笔,能够实现语言迁移,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好读写的切合点,创造情景,激发兴趣,让孩子主动动笔。孩子们这样的写作,不会挖空心思觉得无物可写,往往都能洋洋洒洒,源源不断。这样的练习,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孩子们的写作技能,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了。
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孜孜追求。最后,我想用王崧舟老师的一段话,来表述一下我们六年级组全体语文老师的心声: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们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们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们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们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们沉睡的智慧。我们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