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其实是昨天作业的“番外篇”。
对于人才IPO,我一直考虑的问题是,解决了钱的问题,真的就能更快的成功吗?
杨勇老师的想法是:利用人才IPO,在大学生阶段就提前锁定人才;在细分行业投资冒尖的100个;作为国家人才战略,从全球挖100个最牛的人……等等。这样,在5-10年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把这些人才发展的红利变现。这样想想其实蛮激动的,比如当初马化腾创业的时候我给他投了10万,甚至1万,那我现在得分多少钱呀?还真是想想就激动……
但问题是,你要投多少个人才能投到一个“马化腾”?想通过投资人才来达到资本裂变,大基数是关键,比如我投100个人,总有一两个未来带来的效益可以弥补其他98个失败的项目,(这也跟目前投资公司分散项目投资的思路是一致的),但是有能力投100个人的人(按照杨勇老师的设想,每人100万,那就是一亿元),而有这个财力的,除了投资公司,个人恐怕不多。那么这种方式对大多数“不那么有钱的人”是否适用呢?比如现在一个普通的中产阶层,他能拿出的闲置资金可能是一两百万,那么就只能IPO一两个人,这两个人的成功概率有多大呢?如果让人选择,恐怕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房子等固定资产。
另外一个问题,就算找到这么多人投资,挖到了一大批“牛人”,就真的能产生预期收益吗?如果挖人就可以,依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多少人挖不到呀?把那些华尔街,硅谷的人才大牛都挖过来,中国的科技、金融等是不是就可以产生跨越式的发展?解决了钱的问题,一个人才,一个项目或一个公司成功的必要条件还有哪些呢?市场,体制,社会环境,产业发展阶段恐怕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即使所有这些条件都成熟,中国对他们就一定有吸引力吗?想想那些回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老一辈科学家,当初美帝给了他们多少优厚的条件呀!可是依然留不住他们。反向思考一下就知道,我们要挖人也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当然,我考虑的这些问题,杨勇老师一定也考虑到了,并且不排除在后面的章节中会有所解答。中国式众筹既然发展为一整套系统的操作方法论,并且通过一系列成功案例验证了它的可操作性,就一定不是随意的片面言论。期待在后面的学习中与杨勇老师产生更多思想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