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什么是“君子”?
前面我们说过,“君子”可以是执事之人,也可以是对别人的尊称。
在这里,“君子”一般理解为道德之君子。
什么是“重”?
重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物体或人的分量,也可以做形容词表示浓、厚,或者分量大,还可以表示要紧的,价值高的,等等。
在这句话中,重的意思为“庄重、自持”。
汉代杨雄编撰了一本《扬子法言》,其中修身卷中说君子要有“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
也就是说,言语、行动、仪表、喜好都要庄重。
言语庄重,才能有尊严,人家才不会轻视你。
行为举止庄重,你才会有威严,大家会认为你德行高尚,才会尊敬你。
仪表庄重,在别人眼中才更有威严。
爱好庄重,可以帮助自己提升德行、心性。
什么是“威”?
“威”,形象威严,有威仪,有威信。
所谓不怒而威,显示君子该有的一种风度与气象。
一个人假如举止轻浮,说话随意,见解浅薄,做事不踏实,怎能能让人尊敬呢?就更谈不上威严了。
“君子不重,则不威。”这里孔子是在谈君子的立身。
君子要做到稳重而不随意,持重而不轻率,庄重而不轻浮。
既要有外在的形象,也要有内在的气质。
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也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那么即使是学习了,所学的东西也会不牢固。
也就是说,学到的东西都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到自己的灵魂中。
什么是“主”?
“主”字是象形字,最初见于甲骨文。古字形像灯中有火炷的样子。像点燃的火把,也像以前的油灯盏。
小篆字形从上往下依次为:火焰、油盏、灯台、灯座。所以“主”的本义就是灯心。
对于灯来讲灯心是最主要的,因此“主”引申指最基本的、最突出的。
后面进而又引申指君主,对奴隶或仆役拥有所属权的人,还引申指当事人。
“主”也用作动词,意思为负主要责任,即掌管、主持,或以……为主。
“主忠信”的意思就是“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
《论语》中,“忠信”二字出现的次数很多。可见孔子认为“忠信”作为修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不趋炎附势,要有原则,用生命去守护自己的忠诚和信义。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但古往今来,很多人对这句话的解释产生疑问。据说,苏东坡是最早对这句话产生疑问的。
《论语.述而》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里仁》也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果解释为“别人不如自己,就不和他交朋友”,这样理解肯定是不对的。
对这句话的质疑,很多人对它的解释各种各样。
有的人说是不主动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是人家若是主动和自己结交,也不能拒绝。
还有的人说是不和道德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不是指能力。
还有一种解释,说这个“如”是“相似”的意思,“不如己”,不是指比不上自己的人,是指不跟自己相似的人。
意思是不要和那些跟自己不相似的人交朋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彼此之间有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相似的为人处事方法,这样交朋友才能和谐。
还有另一种解释,说这个“如”是通假字,通“恕”,饶恕的恕,就是原谅的意思。
“无友不如(恕)己者”,不要和那些不肯原谅你的人交朋友。
朋友之间要包容彼此,要宽容。
如果结合下一句“过,则勿惮改”的话,这样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
“过”是错误;“则”指的是“就”;“勿”就是不要;“惮”指惧怕;“改”就是改正。
“过,则勿惮改”的意思是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对自己应该是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对待朋友应该包容、原谅。
所以作“无友不如己者”,如此也能说得通。
孔子这句话是说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方法,也就是学习做人的具体原则。
要时时刻刻保持庄重,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深交,不与不肯原谅自己的人交朋友,发现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以上就是今天《论语》学习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