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浒传》,误传600年。
所说的误传,是关于潘金莲和武大郎的真实身世,并不是原著中记载的那样。
史料记载,历史上的确存在潘金莲和武大郎真人,但是《水浒传》里的事迹记载,纯属施耐庵的虚构和无稽之谈。
事实上,潘金莲不但没有毒害武大郎,两人生活还非常幸福美满,并育有子嗣。
潘金莲出身名门
关于潘金莲的身世,根本不是《水浒传》描写的那样,也根本不是宋朝人,而是明朝人。
潘金莲,原本是河北清河县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有传闻是知州家的姑娘),所住的村子叫黄金庄,听着名字都很硬气。
潘金莲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长到二十岁时,颇有姿色,在十里八乡很出名。
潘金莲小时候就喜欢同乡邻村的武植(也就是武大郎),她父亲经常接济他,等到武大郎中进士后,她父亲决定将女儿许配于他。
两人婚后和睦恩爱,前后育有四个子女。
武大郎是县官
据考证,大郎武植系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
他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少年得志中了进士,在山东阳谷做了知县。
武大郎小时候虽然出身贫苦,但从未“卖炊饼为生”,而是从小刻苦读书,并学业有成。
另据1996发现的武植小腿骨测算,武植身高应该超过1.8米,也绝非“三寸丁谷树皮”,更不是“五短身材”。
当年的村花能嫁给他,想必也是相貌堂堂,风流倜傥。
武、潘为何被丑化?
真实历史上看,武大郎和潘金莲可谓是郎才女貌,可为什么会被丑化和误传呢?
一方面,是因为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影响力太大,造成了误传。其归根结底,与一件事有关。
原来,武植早年贫苦,曾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
等到武植做官后,黄堂家有一次房屋失火,损失了所有。后来他就投奔了武植,想讨点银两。
不料,他在武家一住就是3个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武植,最后一怒之下不辞而别。
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黄堂在回乡路上四处编造武潘的谣言,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
无独有偶,当地恶少西门庆知道后,更是添油加醋,污蔑武潘,因为西门庆曾经因打架斗殴,曾被县太爷武植处罚过,一直怀恨在心。
后来,黄堂回到家里,发现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盖。妻子说,是武植重修了房舍,还购置了新家具,另外还给留了50两银子。
那时候五十两银子,少说也抵得上现在的50万人民币。
黄堂懊悔不已,可是说出的话就是泼水的水,无法收回。他捏造的武潘二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并被施耐庵写进了小说《水浒传》,从此流传天下。
施耐庵后人替先祖赎罪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信息不发达,很多情况下,人们得知消息都是通过口口相传得知的。
话说施耐庵写《水浒传》时,也将误传信以为真,给写进了小说中。
谁知道,这一写,不仅让武大郎、潘金莲两人名声尽毁,也给武潘两姓后人带来了巨大灾难:清河县的武家与潘家,几百年来从不通婚。施耐庵的后人,也是追悔莫及。
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后人施胜辰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表达歉意,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并写下道歉诗,该诗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墙壁: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小说归小说,文化是文化。
历史悠悠千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只有尊重文化,才能见仁见智,世事洞明。
读者们,关于“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