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有前提的,原话是这样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前提是什么意思?书中(《认知驱动》)解释是
15岁才知道下决心学习。
小孩子一般7岁左右发蒙,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是懵懂的,不知专心致志地学习。从小就知道发奋读书地小孩是极少数,孔子虽然后来成了孔圣人,但在15岁之前也是不知道发奋读书的。
没错,人家是在15岁时才知道下定决心开始学习的。放在现在,若7岁上小学,15岁应该是上初中(我那会儿刚接触到网络,那会儿忙着上网打游戏......)。
而你呢!你几岁时才下定决心学习的?说句扎心的话——你,是否压根就没有这个决定!换个稍微委婉的说法,你何时才真正开始学习的?注意,真正。(个人应该是去年)
然而,孔圣人在15岁开始决心学习(不考虑不同时代,那么单看年龄,的确挺早。而孔子说才开始下决心,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人,大多数在这之前就下定决心学习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难怪那会儿百家争鸣的时代),又过了15年到了30岁时,才“而立”。
什么是而立之年?书中解释为到了30岁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市面上一些人认为的30岁就要成家或自立于世。
意即到了三十岁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
即我这一生要做什么,就像今天的年轻人确定做什么专业一样。一般人二十岁就确定了,孔子迟了,爱玩,他去当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岁才醒悟要干正事。
三十而立,不是指三十岁就要成家立家或自立于世。
再问一句扎心窝的话,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而立”的?(定位的雏形)
我是刚毕业那会儿有过想要如何如何,但是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如儿时的梦想一样忘记了......
四十而不惑,什么意思?书中解释到:
到了40岁才不犹豫,才不疑惑。
三十岁确立了要干正事,什么正事呢?今天想干着,明天想干那个,拿不定主意,有疑惑。到了四十岁才决定要干“兴灭国,继绝食,举逸民”“克己复礼”的大事。
这个“不惑”对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认定的事业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对任何事物、任何道理不疑惑。
再问一句扎心窝的话,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惑”的?(定位的确认与聚焦)
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意即到了五十岁也没达到目标,才知道这是天意啊!
四十岁坚定了目标,兢兢业业干到五十岁,在鲁国当个大司寇,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但是也没干成,这不是自己不努力、不专心致志,而是天命啊!
所以,知天命并不是五十岁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顺,又什么意思?
意即到了六十岁,什么话听起来都心情顺畅,不生气,都无所谓。
因为志向没实现,埋怨的、挖苦的、侮辱的、耻笑的,等等,都来了,甚至有人骂孔子是“丧家之犬”,听得人心烦意乱,五脏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气。
直到六十岁才听着那些话感到无所谓,听着就像没听着似的。
再问一句扎心窝的话,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知天命、耳顺”的?(竞争与二元性)
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又什么意思?
意即到了这个年龄才真正得到了自由。
大志向未实现,孔子边去钻研《周易》,修订《春秋》,一直到七十岁。这时候孔子的心理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说话、做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违反道德、违反周礼。
再问一句扎心窝的话,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成型)
你需要一个过程
个人的理解是,这个学习并非单指从学业上或者书本上的学习,也包括在社会上的历练,以及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的这类学习——总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概括说提升自己认知层的学习阶段。
当然,老话讲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你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学习”的呢?
从孔夫子的经历来看,15岁开始立志学习,30岁开始确定要干正事,至于什么正事?经过了10年,即到了40岁时找到要干的事(“兴灭国,继绝食,举逸民”“克己复礼”的大事)。然后,就这样干了10年,到50岁时知道不是自己努力的事,而是天命!又过了10年,此时60岁才开始醒悟,这期间经受若干的诋毁谩骂等等,才觉得听那些话无所谓了,心情舒畅。这个无所谓是一个心境的变化,于是听着那些话心情舒畅,而不是听那些话之后无所谓、心情舒畅。由于大志向没有实现,于是转向研究古书籍了,然后到了70岁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是《论语》上的说法,表明孔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根据《史记》,孔子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30岁之前的求学阶段;(2)50岁之前的前期教学阶段;(3)68岁之前的从政与流亡阶段;(4)73岁以前的晚年教学阶段。
如果大家按照孔子这个流程来看(这里取每个阶段的心境),有这么几个经历,首先是求学,其次是要有干什么事的想法意愿,然后是经过摸索到下一个阶段确定要干某事,接着是“知天命”,即是努力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的,在其上还有层次(如NLP逻辑层次,如方法、选择、身份)。再接着就是心境提升了,不被外事所叨扰,做到心境相对平和,心情舒畅,最后做自己想干的事却不违反法律法规。(像不像定位理论!)
至于,哪个年龄段符合哪个阶段,就因人而异了。也许有的人二三十岁就经历很多事情,实现一定程度的志向,或者没有。也许有人早就洞察了心境不为外物所扰,还能干自己想干的事,也许没有。
所以,个人认为这句话不是告诉人们每个阶段该干什么,而是说这个流程的环节可能需要每个人去经历。而每个环节经过多少时间,取决于个人(学习及理解力等)及个人所处的环境(资源等)。
还有就是可能不需要按照这个流程去经历,可以顺序打乱自由组合。也就说可以先接触高级心法或者方法论,然后做事从心所欲而无不逾矩或者从事中练。(虽然有些理想化,但不是不可能)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想法,就是上面在每个阶段后都有一个提问,即你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学习的?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做一件事?又什么时候真正知道干什么?然后什么时候“知天命”、达到“耳顺”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呢?
当然,现在与那时不同,一个人没必要非得经历那个流程。
如果是早早就开始真正学习,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你的成就不会太差(虽然,并不会不太差)。如果如我这般去年才开始真正开始学习......但有一点不同的是,我们看到前人的经历,所以不用再等到那么久才有想干的想法以及找到要干的事,而且人生的层级也有了参照系,所以并非一定要按照那个时代的年龄去依次经历这些阶段,特别是如今的信息传递成本几近为零的时代,只要你有想学的想法,那么只要动动手就能找到各种免费以及付费的知识内容。
因此说,这个时代人人都有机会。
这是刨除那些影响你持续前进的杂念,如果你受其影响,那么上面的说法还会大打折扣。还是那句话,这件事不在于别人,在于你自己,你自己的目标或欲望的强烈程度,以及想要实现目标或欲望的信心,然后是行动前的精心策划以及决心,然后是持续的行动,如此才有机会将那目标或欲望实现。
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到的“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先在脑中构思,然后付出实践。”而这句话也如此可以创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