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朋友问我:我家孩子二年级了,每天写作业得三个小时,还不包括阅读手工等。这几天期末了作业更多,时间更长了,孩子很辛苦,怎么帮她呢?想起来前两周也有个朋友说到很发愁一年级的儿子平时写作业每天都要两个小时的问题。想起了我家孩子小时候,就写下了这篇文字。
这两个孩子我都详细询问了其他情况:孩子身体都健康,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正常,成绩还不错,都不存在条理性差、学习基础差、被家长逼迫故意磨蹭、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孩子每天回家就写,也很认真,就是写得慢。象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是孩子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不协调的原因,一般在城市里长大的、剖腹产或者从小到大家人照顾的特别周到的家庭里多见,都中孩子的精细运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除了上面的状况,大部分还可能伴有思维比较快,说话也快,但是表达和书写太慢,所以就会经常写错、漏写、跳字甚至串行。还有的写作业时总是慢慢腾腾、歪歪扭扭,而且经常是写在横格线下面的,还爱横跨两格,经常就是看着“惯”却写成“贯”,看着“朋友”写成“明友”,小点的孩子可能有直线画不直,圆圈画不圆。据说80%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情况,我家孩子小时候也有,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的Ishaan Awasthi伊翔就是很典型例子(篇首配图就是)。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会有以下表现(网上收集的):
⒈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挑三拣四,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
⒉视觉感不良:表现是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
⒊听觉感不良: 表现为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⒋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⒌本体感失调: 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手脚笨拙等。
下面我分享一些我和孩子玩过的、比较好玩、效果也不错的游戏。
1.手指食物
当宝宝可以坐在餐椅上独立进食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准备一些手指食物,比如红萝卜条、虾丸、肉丸、小蛋糕、小饺子、小馒头,让宝宝自己动手抓来吃。即使吃完饭,满地碎屑也不要介意。孩子通过抓取食物、放入口中,这一过程很有效的训练宝宝的肢体协调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
2.装瓶子、串珠子等
准备一个矿泉水瓶等、几块积木,积木大小刚好可以塞入瓶口,父母先示范把积木放入瓶口,让宝宝学习如何捡起积木,再往瓶口里面塞。这样的练习,可以很好的训练宝宝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我们还玩过往碗里捡豆子、用勺子运豆子、串珠子、串钮扣等。(需要随时关注,防止孩子误吞细小的物品)
3.套娃、套塔或叠叠杯
准备一个套塔,引导宝宝将套圈往塔心上套。有的叠叠杯不仅可以叠高,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才可以把套圈全部都套进去。杯子不同的材质,还可以练习宝宝的触感。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只给孩子2-3个,让他开始练习,熟练之后再尝更多。 我们有两套俄罗斯套娃,孩子一直玩了好久。
4.拼图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先拼2-3片的拼图,之后再尝试5-6片。在拼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宝宝学习分类能力,还可以帮助孩子锻炼精细动作。 大点的孩子可以拼复杂点的,甚至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自己制作拼图然后再玩,那样会更有意思。
5.“我的家”
我们把大大的电视包装箱制作成了孩子的自己的小房子,剪出门口、窗户,画上图案。孩子经常爬进爬出,乐在其中,只要有小朋友来家玩,她就邀请进她“家”里去做客。这些都很好地锻炼了她后腿肌肉,加上舞蹈练习,她天生有点内八字和老是踮脚走路的问题就都完美解决了。
6.“猫抓老鼠”
我跟孩子还玩过“猫抓老鼠”的游戏。游戏的方式是在一张大白纸上,我用蓝色的笔代表是老鼠,她用红色笔代表猫,然后我的笔尖在纸上随意的画代表老鼠逃跑,她的笔尖要一直随时跟着我的笔尖就是“猫”在抓“老鼠”。有时也反过来,“老鼠”去追“猫”。我们经常会玩得不亦乐乎。
7.撕纸
每个宝宝都喜欢撕书,利用这一点,爸爸妈妈可以准备一些没用的白纸,给宝宝玩,让他们尽情地撕个够。我孩子小时候,我们就比赛撕出乌龟、小鸟、杯子等各种形状,看谁撕得像。撕纸不仅锻炼宝宝的精细动作,也训练宝宝的双手协作能力。再大点,还可以根据撕出的东西继续编出故事来玩。
8.折纸
小点的宝宝,可以准备一张纸,让宝宝学习折纸成对半折、对角折等。大点的孩子就可以折出多种造型,书店里有专门的书,网上也可以搜到许多折纸大全。我孩子小时候就最爱折纸、叠幸运星了。提起折纸,就想起我妈妈,我妈妈是老师,教会了我很多折纸,我小时候能折出7种不同的轮船,很是自豪了一段时间呢。
9.搭积木和乐高
准备几块正方体形状的积木,让小宝宝学习垒高。能够一直叠高而不散架,很好的考验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以及手臂的控制能力。再后来,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可以要有不同的难度区别,象复杂的乐高和鲁班锁,成年人还可以玩。
10.捏橡皮泥、玩面团
捏橡皮泥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我特别想说的是面团,在每次我蒸馒头、包饺子,我都要她跟我一直玩,最后留一段面团给她玩儿,用完了泡在水里,过两天想玩拿出来揉一下就可以再玩,非常方便。有的时候她捏出了很好玩的样子,我也可能会蒸成出来给她。
11.好玩的萝卜和土豆
有时我做饭的时候,正好她在家,有时我请她跟我一起做,我们尝试着把萝卜弄成不同的形状,把青菜掐成不同的样子,把熟鸡蛋摆弄成小鸡、小兔子,好玩得不得了。
12.翻绳子
只需要一段绳子,就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来,我们常常乐此不疲。
13.手指操
孩子在幼儿园学的手指操,网上也有很多,在家里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起来,加入身体律动,全家人陪着孩子随着音乐一起律动俨然成了全家人的游戏时间。
14.学手语
我后来认识了一位手语老师,回家跟孩子一起玩过一段时间,但没有坚持下去。不过,网上有很多手语歌,可以跟大点的孩子玩起来。手指、手语、律动、音乐、表演一下子就都学了,到孩子们过“六一”元旦什么的,这就是现成的节目了。
15.布艺和中国结
大点的孩子也可以做布贴画、布艺手工,一起做中国结等。
当然,网上也有很多,你都可以试试,孩子喜欢就继续,不喜欢就换。
如果你想尝试的话,首先要谨记陪孩子玩得开心是主要目的(训练是顺带的);其次,依托日常生活情景,以亲子家庭游戏为主。
(补记:写完了,有些小兴奋。一是开始就想写三四样活动就行,没想到一下子想起了这么多曾经与孩子一起曾经玩过的游戏;二是以前反思教育孩子时老觉得有很多遗憾,现在看到了自己曾经对孩子也有很多的用心。三是以前与孩子一起包彩色饺子、花样馒头留了照片,但很多都没有保留,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