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典型的社会动物,在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人能够脱离其他人的帮助而独立生存。就算是在电影中看到的生活在深山中的隐士,也不得不依靠现代社会的工具去修建自己的住所,或不时去附近小镇的超市买些家用。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完全脱离实际的独处不现实,应该也是痛苦的。但是,整日奔忙于各种工作生活的事务里,淹没在电话、微信和各种通讯工具之中,变成快速运转的城市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也不会幸福。因此,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自己来独处,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繁忙之后的独处,也是充满惬意的。
当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对于独处的感受可能也是各异的。现代人因为职业角色的分工,对外的职业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性格属性。一个原本内向的人,在做了多年市场、公关或其他本身需要社交的工作之后,可能表现出典型的开朗、大方、积极、活泼外向性格。所以,再用是否在公众场合和人积极交往,是否表现的开朗、大方来判断性格的内向或外向,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准确了。之前看过一篇分析性格内向外形方法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但觉得分析本身很有道理。文章说,性格外向的人在和众人交往的场合是吸收能量,独处时是散发能量;所以,越多的社交活动,外向型人吸收的能量就会越多,自己也就越兴奋;独处时间一久,反倒会没精打采。相反,内向型人是独处时吸收能量,社交时散发能量;独处时间越久,精力越充沛,精神越饱满;社交频率过高,就会因能量散发过多而精力不支。这个判断方法简单可行、确定性高,做自我判断尤其方便。看看身边的朋友,其实用这个模式也比较容易推测其性格特征。
当然,性格的内向、外向只是相对的。再外向的人也会想要独处的时光,再内向的人也能从社交中感受到快乐。除了真正的世外高人(我自己目前还没太见过),在深山辟谷中长期独处,即便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事;长期车水马龙的繁闹,外向的人有时也会心生厌倦。之前说过,成长是波浪式的前进,其实这也是生活甚至生命的规律。每当我们集中全力攻克一个项目或完成一个阶段性工作,经历了高强度的繁忙,就想放个长假好好休息;但真正到了长假的后期,却又开始感觉到过度放松带来的空虚和无聊。这种情况其实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工作很多年之后。
生活的大基调是基于人的社会性。人需要生活在和别人能够时刻连接的地方,无论是面对面的连接,或者是通过互联网。城市就是适应人的这种需要产生的,闹市也是人们产生连接的最好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最方便快捷地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最及时了解到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最容易找到自己最想要学习各类技能的老师,最方便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交换。我想这也是闹市区的小房间比大山里的院落还要贵的主要原因吧。但在繁忙的节奏下长期在车水马龙中奔波,的确也不是生命原有的节奏。这时候,在闹市中找到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来调整自己的节奏,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在繁忙和小憩中恢复自己的节奏,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节奏。我们长期浸泡在各种或对的或错的规则中,逐渐变成了规则塑造的模样,很容易忘记自己生命原本的节奏。在闹市中独处,找回生命原本的节奏,并顺应这个节奏生活,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生命之美。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