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宴,宝钗点戏时专点热闹戏,以此讨好贾母。而贾母果然一直夸宝钗,看上去甚合心意似的。
第50回大家用四书做灯谜,宝钗却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她的话,立马改变了大家的创作方式。仿佛她最懂人情世故,也是最懂贾母的人。
红楼梦就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你视宝钗为人情世故的楷模,那么,贾母就不可能高级,只能是个愚善的、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太太。这才符合宝钗说的【雅俗共赏】。
既然87版把宝钗打造成宇宙第一完美,那贾母就可想而知了。
原著里的贾母极其高大上。
无论是文化、教养、智慧,还是艺术品位、生活情趣,全是最高级的。就像她的高寿,她的老祖宗地位一样,全部处于金字塔顶端。
真正的宇宙第一完美,不是宝钗,却是贾母。只不过她已进入老年而已。
曲水流觞,群贤毕至,且论音律和戏曲
戏曲论著《曲律》认为,华堂、名园、水亭是排戏的好所在。贾母听戏就尤爱水亭,因为流水能滤掉喧哗,烘托音质,兼具扩音作用。
史家唯一被提到的建筑枕霞阁,也是个水亭。想来幼年的贾母,就是枕着水波,静听天籁入眠的。
第四十回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她安排乐队在藕香榭的水亭上演奏,众人在缀锦阁底下喝酒。
果然,音乐奏起,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清风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优美的音乐给众人增添了兴致。先是宝玉禁不住,拿起酒壶斟了一杯,一口饮尽。湘云、宝钗、黛玉也都干了。刘姥姥听了,竟然喜得手舞足蹈起来。
这种万民齐乐的场景,无论雅俗,皆能令你陶醉不已,令你欣欣然向往,只有贾母能办得到。
如果说,黛玉湘云这些人充满诗意,那贾母才是诗意的最高境界啊!她是能把生活过成诗歌的人。
有人去拼命描写清风明月,有人自己就是清风明月,到底哪个更有文化?
清风明月,朗照松间,除了乐曲还有画
大到室外装潢,室内陈设,艺术古董,名人字画,小到新潮服饰,刺绣工艺,茶道,饮食,餐具,玩具.........
凡目所能及,凡曹公下过笔的,无一不是顶级品位,无一不彰显出财富和文化的双重高峰。
贾母就像是天人下凡,即便皇帝老儿到了她面前,估计也秒变穿黄袍的土鳖。
可以这样说,大观园的风流华彩、文化盛宴,其根基在于贾母。没有贾母的庇护和纵容,你当真以为,贾家能产生一大批文艺青年?
戏班子里都是稚龄女娃,她们竟然不从俗流,能“弄个新样儿”,比外面大班还强,这成就更是直接源于贾母。
举一反三,其实贾家的一切受用,都并非只靠个“钱”字,其中都有贾母的因素。
假如没有贾母,只有王夫人当家做主,你猜会怎么样?
很简单,看她如何抄检大观园,如何把一群文艺咖打得落花流水,你就知道答案了。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贾母,红楼梦就不用写了。你看到的一切故事都不存在。只剩下个更年期大妈,到处打鸡骂狗,满府上下过得像僵尸一般。
书上提到的「烟雨图」,「双艳图」,名字都是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是曹公总结两位画家的绘画特点,杜撰的名字。
越是这样,越具有概括意义。假如有史可考,那读者想到的是价值几何,只是证明了贾家很豪。
而曹公这种写法,撇开了价值,则证明贾家有文化。因为欣赏而拥有他们的画。
两幅画的名字,代表了顶级画家的灵魂,也就是他们的艺术气息。而这气息早就渗透于贾府了。
不过请注意,并非贾府一切角落。「烟雨图」挂在探春屋里,「双艳图」是贾母的宝贝。
探春是贾母亲自带大的女孩,她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全部来自贾母。
如果你不信,那请问,为什么「烟雨图」早不写晚不写,一定要等到贾母走进探春屋里时,才惊艳登场呢?
如果你还不信,那为什么贾母会炫耀惜春善画呢?为什么她逼着惜春作画?
当宝钗用商铺逻辑去描述绘画时,当人人都视之为负担时,只有贾母兴致盎然,只有贾母憧憬着那美妙的定格,这些都说明什么?
第四十回和第五十回,一次是贾母游园,一次是贾母踏雪赏梅。这两回是贾母最重要的两回正本,恰恰也是文化艺术作品大量涌现,意境最美、情趣最真、生活最乐的两回。
大观园乃至整个贾府,都达到了幸福的最高潮。
红楼梦描述的生活精致而高级,仅凭这一点就独步文坛。而高级的精华都集中于贾母。
她生于贵族、养于贵族、嫁于贵族,即便上了年纪,每一根白发都在诉说着富贵涵养。
所谓人间富贵花,满足人们对天堂的一切向往,说的就是贾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