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我们不能接纳的人和事都会重复出现,直到我们接纳为止;
外界人和事都是一面镜子,他们帮我们投射出我们的内心;
其实,我们看到不接纳和不喜欢的地方,往往是我们内心某个地方有“缺失”。
因此,当我们产生不接纳、不喜欢的感觉的时候,第一时间应该觉察自己: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我内心哪里有缺憾?
比如,看到别人秀恩爱就反感,往往是因为我们内心缺爱;
看到别人炫耀就反感,往往是因为我们不够自信;
看到别人很痛苦,往往是因为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内心也有类似的痛苦在压抑着。
再比如,当我们内心很无聊的时候,往往第一时间就能觉察到别人的无聊。
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只是你自己都不愿意承认而已。
我们跟外界的所有冲突,往往是我们自己内心有冲突,是“本我”跟“真我”的冲突。
我们越是抗拒这种冲突,那种反感的体验就会持续和加剧,当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去觉察自己的问题时,反而就会跟自己和解了,也因此就会拥抱跟外界的冲突了,这时冲突就消失了。
如果我们一生都在跟外界的冲突对抗,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环境的问题,他人的问题、事情的问题,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请记住:每一次跟外界的冲突和抗拒,都是一次生命的提示,也是一次灵魂升级的机会,要把握它,直面它,拥抱它,兼容它,不要错过成长机会。
尽管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把自己修得更加完整,内心无所缺。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什么时候把自己修圆满了,生命就彻底就升级了。
这种自省的能力就叫“内观“。
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张嘴/一只鼻,但是没有一个器官是对着自己的,都是朝向别人的,所有我们每天都在向外看,对外听,对别人说。
于是,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事洞察入微,却对真实的自己视而不见。我们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却唯独难以看清自己。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让这些器官朝向自己,是开始“内观”自己。
古今中外所有圣贤书的核心理念,都是教会我们怎么去“内观”自己,让我们收回往外看的目光,去反观自己的内心,把自己搞懂,把自己搞定。
《心经》开篇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观自己,自己彻底放下了执念就是自在,这时的自己就是菩萨。
《孙子兵法》里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是,真正会打仗的人,都是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战胜的人,然后耐心等待敌人露出破绽。也就是说:做好自己,待机而动,不失误即为战神,以不变应万变,恒强。
《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只有做到自知,并且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通过地内观通晓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运作逻辑,并因此而悟到了宇宙万物运作的逻辑和秩序。这就是《黄帝内经》和《易经》的关系。
《黄帝内经》讲述的是人体怎么运转的,《易经》讲述的是世界的运转规律,读懂《黄帝内经》的就很容易读懂《易经》。
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他对世界认知的高度。人一旦把自己彻底搞懂了,就把世界彻底看懂了。
我们之所以搞不懂世界,是因为我们还没搞懂自己。
以前,我总把人生的重点放在确立清晰的目标、制定周全的计划、安排详细的日程......等等这些具体执行层面的事情。现在我终于恍然大悟,这些都不是关键,我一直在缘木求鱼。
现在,我终于发现:真正阻碍我的不是能力、时间、方法、步骤。而是我内心始终不敢直面的东西,我总是见到它就躲避,比如自卑、偏见、情绪化、狭隘、无知、自私等等。
是内心深处的缺憾让我一直无法抵达彼岸,现在我必须直面它们,消除它们,否则一直在瞎折腾。
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内观,就能清楚看见自己的阻碍,就能超越现在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抵达自己的彼岸。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当成修行的参照和工具。
有人骂你,有人恨你;有人奉承你,有人诋毁你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激起你内心 深处的执念、虚荣、欲望和愤怒。
嗯
当这些人和事离开之后,你会开始内观自己,找到那个真实的自我,觉察到自己的贪嗔痴,洞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这就是觉醒。
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人一生都是为了擦亮自己内观的眼睛,不断地看清最最真实的自我。
一切过客和经历都是为了帮我们寻找自己,找到自己的使命,找到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归宿,统称为寻找“真我”。
人生最终的使命,是成为自己。在成为自己之前此,看似有无数的选择和可能性,不过是障眼法,来测试你的心智。
当你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它们顿时消失。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为了引导我们认识自己。
一个人,越早知道自己是谁,就越早活出价值和意义。
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
世界上最长的路,就是寻找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