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37岁的小林女士来到生殖医院,她说:之前移植了3次都没有成功着床受孕,此次下月又要准备移植了,胚胎质量都很好,不想浪费了那个优质胚胎,想检查一下自己的免疫状况。
果然,医生检查后发现小林女士存在着一些免疫异常情况,经过血清多次复查: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异常升高,甲状腺球蛋白(TGAb)抗体异常升高。并且,抗核抗体(ANAb)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给予诊断:反复种植失败(RIF)、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桥本甲状腺炎。
医生给予其移植前期的免疫调节及预防抗凝等处理后,2024年4月小林女士在进行第4次移植后,便发现成功确孕。小林女士孕早期一直坚持看诊,直至孕12周,顺利通过NT检查及早期唐氏筛查。
通过小林女士的病例,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免疫因素与反复种植失败”的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1、什么是反复种植失败?
根据2023年《反复种植失败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正版,反复种植失败(RIF)是指40岁以下成年女性在3个新鲜或冷冻周期内移植至少3枚优质胚胎后,仍未能实现临床妊娠。RIF的患病率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为15%。
RIF病因复杂,包括母体因素、男性因素和胚胎因素。母体因素包括:免疫异常、血栓前状态、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感染、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稳态失衡等。
2、反复种植失败可能与哪些原因呢?
导致反复种植失败可能的因素有:胚胎质量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宫腔形态和容积改变、激素水平异常、输卵管积水、免疫因素、血栓前状态以及不明原因等等。
3、在RIF病因中,免疫因素“没有什么存在感”?
“重点”推荐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排查。
母体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占了RIF病因的50% ~ 60%!自身免疫型RIF的病因分为全身性自身免疫异常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异常两大类。
2023RIF《共识》中指出:目前有证据支持的、与RIF明确相关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包括:抗磷脂综合征(APS)、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硬化症(SSc)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等。
而与RIF相关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则包括了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的筛查。
针对这些免疫因素,《共识》建议筛查自身抗体,以评估RIF是否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4、本例中的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是什么?
未分化的结缔组织病(UCTD),是指症状和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或结缔组织病,但其范围或特异性不足以达到定义的结缔组织病的通常诊断标准,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硬化症(SSc)、皮肌炎(DM)等。
5、针对RIF,我们需要怎么做?
对于有RIF病史者,切不可盲目再次移植。生殖免疫科医生建议需要再次移植前进行:
胚胎的遗传学筛查
排除染色体异常和其他遗传性疾病。
宫腔镜的检查
通过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情况,处理宫腔病变,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免疫、内分泌、代谢的调节
输卵管积水处理
如有输卵管积水,需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个体化胚胎移植
还可以通过子宫内膜容受性分析(ERA)结合个体化胚胎移植,寻找最佳的种植窗时间。
如果您有反复种植失败的情况,请不要灰心!需要提醒您的是:胚胎何其珍贵,不要等到3次移植失败了,才想起来进行生殖免疫方面的排查及治疗,医生建议在移植2次还不能成功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来做检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