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文字和故事总是能深入人心。在这部小说里,我试图假借一位生活在明代的小文人,诉说他曾在黄河岸上生发出来的故事和情怀,借以描写故土,抒发世若春梦之感,亦试图窥探文人小说繁盛的那个遥远时代……
38.
三日时间转瞬即过,到了中秋节那日傍晚时分,陶宝山便带着沙捕头并剩余的一百兵勇来到了河口,并下令将那兵勇隐在黄河边一处密林中。只见此时的沙捕头,早已换了装扮:内穿一副青色甲胄,外批一件灰色长袍,手提一杆长枪,腰间挂着一把长刀,自然比往前要威风许多。
“沙捕头”。
“小人在”。
“传令下去,按照既定计划,所有人不得生火,让大家吃了从城里带来的干粮,就在这密林中休息等待,不得四处乱走”。
“是,大人”。沙捕头说完,便自去安排了。
天色渐晚,不知何时,天上早已挂起一轮皎白的明月,凉夜如水的夜里,四周都被月色映出淡淡的白色。黄河水静静的流淌,只有在岸边碰触时,发出哗哗哗的打岸声,平静的河水像一条青白的玉带,向着远方蜿蜒而去。
“嗯,那帮贼人应该是在庆祝中秋节了,他们必定想不到这中秋之夜便是他们的葬身之日”,陶宝山看着对面山上逐渐热闹起来的灯火和淡淡传进来的戏班敲锣打鼓的声响,“夫人,你的仇今夜就可以报了”。
陶宝山这样想着,突然看到对面山头的一处角落里闪出一根火把,对着山下摇晃起来。
“大人,这是咱们派去的人发信号了”。
没过一会儿,只听得对岸杀声震天,早已隐蔽在暗处的李校尉便带着四百兵勇冲了上去。
“沙捕头,那贼首在此经营多年,肯定会想办法逃脱。我料定他无处可去,必然会向咱们这边逃窜。你若能杀得此贼,必然是大功一件”。
“小人必定不负大人所托,只要那贼人逃过对岸来,我管教他有来无回”,沙捕头目光坚毅,对着陶宝山说道。
39.
对岸的战斗声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终究是黯淡了下去。不出陶宝山所料,将近午夜时分,对面的河边果然偷偷的飘过来三艘快船。
那贼首未曾料到官兵会在中秋夜,山寨吃的酩酊大醉时攻上山来,再加上戏班里夹杂着许多官兵,又从里面闹起来,山寨里没有任何防备,被官兵打了个措手不及,哪里抵挡得住。
陶宝山仔细看时,逃过河对岸的贼人大概有三十余人,只见他们簇拥着贼首,上的岸来之后,各个胆战心惊,就要四下逃窜而去。
沙捕头早已带着一百兵勇围了上来,那贼首一看,知道已到了尽头末日,却也不甘心俯首就擒,便拿着刀冲了上来。谁知那贼人虽是贼首,武艺却也稀松,再加上心内惊慌,哪里是沙捕头的对手,不过十来个回合,被沙捕头卖了一个破绽,一枪挑翻在地。那剩余的三十余匪人见死了首领,哪里还敢抵抗?
这时,河对面的李校尉也带着四百官兵,乘着二十艘渡船赶了过来。“大人,小将按照大人妙计,已经破得山贼,此役一共绞杀匪人两百余人,搜得银钱、珠宝玉器共计三十箱,只是未见那匪首踪迹”。
“李校尉不必忧心,我料那匪首经营多年,必定有后路可逃,于是让沙捕头在此设伏,方才那匪首逃过岸来,已被沙捕头一枪挑了”。
“大人真是神机妙算,小将佩服”。
“只是可怜我那夫人死的冤枉,还没跟我到的兰州府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就被贼人害了。如今我剿灭了这伙贼人,也当为夫人报仇了”。
于是,陶宝山便命人准备果馔纸钱,自己批了麻布,在河边送了夫人的亡灵。
虽然大仇得报,此处自是伤心之地,在剿灭贼匪,祭奠完夫人柴翠莲、丫鬟春梅之后,陶宝山也不多做停留,便趁着月色,带着沙捕头、李校尉等人向州府逶迤而来。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可以点赞添加关注哦。我会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文章。您的支持是给我最大的鼓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