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闲聊,谈到儿时的梦想,虽然现在已经作为笑谈,但细品也有几分苦涩!
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对文学感兴趣。可能缘于小时候在我家干活的小木匠讲的吊人胃口的羊遇上狼的故事,也可能缘于家旁的狗二爹围着炭火绘声绘色讲的薛仁贵征东等隋唐演义,更可能是那夏季的麦场上一个弹扬琴的女人和一个瞎男人荤素搭配的说古道今为我的心灵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总之,我喜欢听书,喜欢读书。集市的书场最后恋恋不舍离开的是我,到别人家看到小说书想方设法借读的是我,过年好不容易积攒的压岁钱用来买书的是我。小小年纪,《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西游记》等早已熟读成诵,小学未毕业已经读了《家》、《春》、《秋》、《红旗谱》、《子夜》、《欧也妮·葛朗台》等中外名著。读书,那时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墙角,走路,都留下了我读书的身影。
读书给了我回报,我的语文成绩总是很好。别人最害怕的作文课对于我来说是企盼的舞台。读三年级的时候作文写了五页纸,读初一的第一篇作文把整个作文本都写完了。因为书读多了,思维格外活跃,一动笔就收不住。语文老师的表扬以及反复的范读,更加刺激了自己成为作家的欲望,并且给自己起了个笔名,以致我在校园内真名一度迷失。其时,少年作家正受热捧,一个加龙新华的女孩写作的关于学生早恋的作品《柳眉儿落了》风靡校园。梦,在心底升腾。我的书包里几乎都是文学书刊,《小说选刊》、《全国散文选刊》、《中学生作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能搜罗到的都一睹为快。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参加了北京的《未来作家》文学函授。望子成龙的农村父母,根本不知道我当时学的是“旁门左道”,一次次把血汗钱交给我用于购买文学书籍。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看上了上下两册的《文学描写辞典》,总标价是五元钱,那时的钱非常值钱,我嗫嚅着向父母要钱。贫穷的家庭实在承受不了这笔费用,一时没有索到,我竟然哭着对父母说:我写小说发表挣来稿费还你们。无柰的父母只好把准备买化肥的钱给我。那正是麦苗亟需追肥的时候啊!遗憾的是,尽管那时我写了很多东西,投了很多稿件,几乎都泥牛入海,未能兑现自己对父母的承诺。直到今天,我都对此事耿耿于怀,内心满怀愧疚!
本来我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但由于过度痴迷文学,脑袋里老是构思作品,甚至连上课灵感来了就赶忙写,成绩每况愈下。而屡投不中渐渐让我从文学梦想中清醒,面对含辛茹苦的父母眼巴巴盼望我上大学,我终于决定放弃梦想,专攻学业。当然,我付出的代价就是初三留了一级。到了高中,我几乎没有读大部头的作品,数理化英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说也奇怪,尽管在语文上我花了很少功夫,可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前列,尤其作文,每次都得到高分。让我难忘的是当年高三预考,我的作文《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微型小说〈鞋〉有感》竟获得了满分。这份伴有阅卷老师评语的试卷我保存了很长时间,遗憾的是后来被母亲当作废纸卖了。
上大学我读的是中文。那段时间,我又找回了少年时的梦想。读书,图书馆书山书海;写作,可以夜以继日。一些作品渐渐见诸报端,稿费也不断收入囊中。没有电脑,手写得酸疼,但乐此不疲。在学校,也成了小小的“名人”。后来,参加了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家梦渐离渐远。但因为文字功底较好,先后到过电视台、机关,最后又回归了可以让心灵静谧的校园。
少年梦想,现在咀嚼有种涩涩的感觉,但也让我的人生受用。确实,有梦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