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一般语境下的所谓教育相去甚远。然而,究竟我理解的教育又是什么呢?上个好大学?读很多很多的书?做个知书达理的人?相比他人掌握更多知识?教育不等同于教养?好像是,好像又不全是,确实需要自我梳理一下。
关于“教育”的定义,看来维基百科也被难住了。太多似是而非的定义,有人认为“教育是事物之间知识的传播”;有人认为”教育是一个关于上学、授课以及学习的一系列过程”;也有人认为“与其说教育是一系列过程,不如说是过程后的成果”。
不知道当初是哪位老先生把好好的Education给翻译成了“教育”,又是教又是育的,满心满肺一腔热情,岂管顽劣小儿满脸的嫌弃和木然,于是乎不经意间,潜意识里教育就是从上而下的一种姿态,教育(此处指受教育)是未成年人需要完成的成人礼。假设教育是事物之间知识的传播,那它不应该是一个平等并需要持续终身的相互交汇的过程吗?
相信很多人会同意教育是一系列上学、授课以及学习的过程,并最终达成结果,结果的票据是文凭,文凭是可以被金钱化的。大学是这一过程的标志性符号。很长一段时间,我是这一观点的忠实认可者。然而,近来我开始动摇。
开始动摇起源于一场关于“知识是否需要付费”的辩论,那时的我就是那根墙头草,东风来倒东、西风来倒西,倒来倒去到后来我都快不喜欢自己了。然后看到国外建设得那么成熟的各种综合各大世界名校的免费公开课程平台;然后听可汗学院创始人娓娓道来他创建Khan Academy的初衷和梦想,当时都感觉他头上隐约有一轮光晕笼罩;然后通过Coursera尝试免费注册并学习了耶鲁大学开设的一门课程,获益良多并心生浓浓的感激之情。
传统观念中,教育资源的接受者需要支付资源提供者费用,尤其高等教育类似高价商品,大学是一道“墙”,可随着网络科技把传统三角形的社会结构迅速打穿打破打平,未来这座“墙”会一直在那里吗?
是女儿促使我对于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女儿大学第一年选择了自学,整个学期满打满算,除了必须要去学校考试,真正去学校上课的天数用十个指头可以数过来。基于本能的对于教育的理解是去学校课堂听老师讲课,我实在难以理解。女儿说了很多自己选择独立学习的理由,去学校同样内容只能听一位老师的讲解,而网上同样课程内容可以听不同教授的讲解,更有趣也更易于理解;学校课堂很大,讲课时也没有太多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可线上反而讨论热烈……最后学期结束,她获得了高中以来最漂亮的一份成绩单。我思索良久,归因于可能现代教育资源提供的渠道更多样化了,可能年轻人对于获取知识的表现方式有更多选择了,更关键的环节是女儿她自己,她的心更打开了、眼神更渴望了、大脑更专注了,她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接受以及消化知识的方法,从而她接受到了教育。
现如今,我对于教育的理解如同肉体和食物的关系,是知识资源、传播方式、自我打开乃至消化营养的互动关系,一定要说结果,应该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精神世界的延展。也就是说,所谓“教育“,应该是一场持续的无止境的双向奔赴的交汇。
作者 七月的絮叨
农历七月生人,一直固执地认为七是自己的幸运数字,再则女子七岁,故且为“七月”吧。
图片为女儿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