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电视,却在大年初二老家里,恰好看到“经典咏流传”电视节目,更恰好看到支边教学的梁老师带领孩子们唱诵的古诗歌“苔”。深被打动催眠之际,还手机拍了一段视频。
看着朴实坚毅向好的这位梁老师,带领这群深山里的淳朴孩子,质朴诵唱这首袁枚的短诗,无论诗句自身还是演唱风貌,抑或情深演绎,刹那间竟觉如此契合,只有深深感动。
当然,了解心理学知识的人会明白,这种感动其实是“触景生情”,之所以感受到感动是因为被自己所感动。这或许亦是一种“共情”,抑或“移情”,情深毋须言多,原本就在心底。
隔日浏览手机新闻,又看到关于这个“苔”的文章,乃至音视频全貌,依旧强烈的代入感,说是热泪盈眶,亦不矫情。
引起共鸣,只因心动,相信每个人都会如此。不信你可以再仔细读读,慢慢思量,这首简洁却意深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卑微如藓苔之类,亦不影响生命热烈奔放,亦可成为独特美丽风景。
可以说,这种以物咏情以物咏志修辞手法毫不鲜见,“诗经”里面大量“比兴”诗句就比比皆是。由是可见,何以如此之多?唯因合情合理!
比较,对照,兴起,共鸣,既符合逻辑思维又契合情感需要。歌曲“苔”的迅速传颂,即是如此例证。
如同听这首歌曲旋律,看这励志师生故事,共振心理激动,不过在诉说着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同身受。
想起除夕前一晚晚饭,与小伙子说起工作往事,没有说教厌烦,只有独特故事,没有高大上荣光,只有不时自我检视。竟然引起小伙子极大兴趣,想来也是另一类共鸣,虽然没有经历也可以模拟感受。
所谓经历,也不过往事泛起。虽然柳青曾说过,“人生漫漫路,关键处不过几步”,其实这也仅是事后感喟总结而已。在当时,最要紧的是意志力的坚持,是自我不松懈的努力,虽然卑微尘埃,亦是苔花怒开。
记得第一份工作时,巨大落差之余被现实生活打回真实原形,甚至终于毫无进取。后来不得不坚持之下,学习技能,寻找兴趣,发现机会,虽无进步,也算竭力。毕竟,人各有志,人各不同,没有对错,没有优劣,这条你走过的路,注定是唯一的少有人走过的路。
因为走过,才有痕迹;因为坚持,才有时机;因为回首,才有因果逻辑。世上原本没有路,走过去了也就有了路。
记得除夕年夜饭,说起过往事情,不由得总结出家庭精神。正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顽强精神,每个人才有了各自独特且不乏精彩的过程。
比如,老大说那年他刚十七,第一次推起上千斤重的石料“挣工分”,远远落在队伍后面,天黑路远,不由大哭;第一次参加高考,甚至题目都看不懂,完全就是抄了一遍考卷,后来数年彻夜苦学,终由侥幸拿到预选资格到获得唯一考中幸运;乃至太多有趣有味有料有泪的故事。
其实,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回首过往,我们都有挑战重重困难乃至成功经历。可以说,正是建立在这种成功经历与体验基础上的精神,支撑我们一步步不畏风雨毅然向前。
这也正是杜牧写给他自己,也是写给我们每个人,这首小诗“苔”的意义。20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