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先生买的书到了,他的书堆里第一次出现了育儿书,而且是我早就加进购物车一直没下手的园丁与木匠, 被我拿来一睹为快。
太久没看育儿书了,变得会埋怨女儿把家里弄乱了,也没有那么快地帮她整理好。
园丁木匠的开篇便介绍了“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
孩子是探索式认知世界的,比如檬宝爱用手指画颜料按小手印,自己一遍遍的尝试,最终印出自己满意的小手让我保存起来。我一看手里的画,肉肉的小手跃然纸上,比我印得好多了。
每次玩手指画,几乎都是一地的画,颜料到桌子上,地上,甚至沙发上,墙上。
如果为了家里整洁,而不让孩子尝试,定是可悲的。事后责难,也是不应该的。所以作为家长,知道孩子是如何发展的,很重要;知道如何爱孩子,很重要。
和无条件养育一样,父母的本质是爱,本职也是爱。
漫长的童年,被爱浸润的童年,使得智力发展成为可能。而所谓的“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文明。
孩子不是通过被“教”而学习的。孩子边看别学,边玩边学,边听边学。
给孩子提供好的模仿对象,得到孩子的信任后孩子愿意听你的,懂得和支持孩子的玩耍(打闹,假装,玩玩具,对一切都感兴趣),是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的学习环境。
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学习班,多为学徒训练,目标导向明确,比如考取高分,进入下一阶段的学校等。在一个学校成功关键的世界里,父母的责任不可避免地变成了确保孩子在学校取得成功。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学习与考试成绩根本无关,而是追踪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
学龄前的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多尽兴探索性学习,而学龄孩子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掌握式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掌握式学习与其说让人变聪明,不如说是让人变得愚蠢。因为让知识变成自动化的活动经常是:练习,练习,练习。而练习单项的内容会让思维固定,以至于在某个领域取得优势的同时也获得其他方面的劣势。比如说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园丁实验室做的一项实验很有意思,当实验者表现得完全没有头绪,感觉不知道玩具是如何工作的的时候,孩子们能高效、聪明、很有创造性地去行动,他们只模仿了必要的动作。但当实验者表示自己是专家时,孩子们则忠实地模仿了她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否必要。
所以呢,学龄前孩子需要的是充满爱的陪伴而不是老师。学龄儿童也需要家长的持续性的支持交流,譬如一起阅读,而不是各类特长学习班。
合上书,问自己是园丁还是木匠?
这些年全职妈妈的时光,没有教过她什么,时而陪女儿阅读玩耍,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自己玩而我忙家务,工作和自己的锻炼阅读。
对于即将入园,似乎也到了该学各种特长的年纪了,还是选择等待发现和支持她自己的兴趣。玩是主业,运动和阅读一起参与,尽可能地提供孩子更多体验的条件,让孩子自由发展。
每个孩子都不同。努力做个好园丁,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