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在思索着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最常见的争论莫过于“鸡娃”还是“反鸡娃”?
每一种选择背后必然有支持它的核心理论,当我们在讨论“鸡娃”还是“反鸡娃”的命题时,实际上,我们在讨论的是:基因和环境,哪一个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大?
被认为最懂孩子学习的顶级心理学家,国际公认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艾莉森·高普尼克是第一个从儿童意识的角度来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
在她著有的《园丁和木匠》中,她提到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养育模式:
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和一把椅子不一样的是,一座好的花园会不断变化,因为它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天气和季节环境。
在教养模式中,父母就像一个木匠,你要注意你正在使用的材料种类,这可能会对你要做的事情有所影响。但基本上, 你的工作是将这些材料塑造成最终产品,以符合你的最初计划。你可以通过查看完成产品来评估你所做的工作有多好。只不过生产的不是椅子这种特定类型的产品,而是一种特定的人。
园丁和木匠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代表着不同的养育模式。
园丁是把一个花园打造成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木匠则是把木材打造成自己想要的物品。
园丁型家长支持基因决定论,木匠型家长支持环境决定论。
放在现实生活中,园丁型家长大概率支持”反鸡娃“,而木匠型家长大概率会在鸡娃路上孜孜不倦的前进。
《园丁和木匠》中更提倡家长成为园丁型家长,而非木匠型家长,因为:
对孩子精雕细刻终归是徒劳。明确或隐晦地教导孩子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试图有意识地将你的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样子是徒劳的,也会产生很强的自我挫败感。
即使人类能够精确地塑造孩子的行为以适应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样做也会产生反作用。我们不可能事先知道未来的孩子将面临怎样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我们自己的样子或者当前理想中的样子来塑造他们,可能会使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的变化。
我们对过去环境的许多适应,诸如我们对糖和动物脂肪的喜爱,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中都没有帮助。
适应改变本身,在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灵活地学习、适应新环境、改变社会结构的能力,这些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关于该如何成为好的父母,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和木匠》给到的建议是:
关于孩子的童年和大脑发育,《园丁和木匠》中提到:
童年是一个受保护的特殊时期,它给孩子喘息的时间,以掌握他们今后作为成年人生存时所需的知识。
人类的大脑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是最活跃、最饥饿的。即使是成年人,我们的大脑也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当你只是坐着不动时,你的身体大约20%的热量会进入大脑。一岁大的孩子消耗的热量远不止这些,到4岁的时候,足足有66%的热量进入大脑,比其他任何发育时期都多。事实上,孩子的身体发育在童年早期就减慢了,这是为了弥补他们大脑的爆发性活动。
进化理论家伊娃· 雅布隆卡(Eva · Jablonka)曾提出,人类的思维更像一只手,而非瑞士军刀。人类的手不是专门用来做一件事的,但它是一种非常灵活和有效的工具,可用于做很多事,包括我们可能从未想过的事。
人类孩子的心智与关心他的人的心智是同心协力运作的,这是人类已知宇宙中最灵活、最强大的学习工具。
0-6岁的孩子属于“探索式学习”阶段.
稚嫩的大脑比成熟的大脑更加可塑,他们会生成更多的神经连接,也更加灵活。事实上,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我们成人大脑的两倍。不止如此,年轻的大脑还拥有更多连接的可能。这些连接很弱,已有的连接可以根据新的经历更迅速、更容易地发生改变。
因此,年轻的大脑可以毫不费力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在成长过程中,常用的神经连接会变得灵活高效,并能横跨更远的距离。不用的神经连接会被“修剪”掉,从而消失。成熟大脑的灵活性低,神经连接从曲折狭窄的小径变成笔直的长途信息高速公路。成人的大脑仍能改变,但大多发生在压力之下,并且要付出努力和注意力。
总之,年轻的大脑天生就要探索,成熟的大脑则负责运用。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园丁和木匠》总结为: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和边练边学四个方面:
1,边看边学:
模仿是最有效的因果学习形式,模仿有助于孩子学习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方面可以了解物体是怎么工作的,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人是怎么工作的。
有两种方法可以学习因果知识:一种是通过反复试错,另一种是观察其他人或事件,人类会更多地依赖这种间接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孩子向父母学习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
2.边听边学:
父母很重要。孩子是从父母和其他照顾者那里学习的,不管是通过观察的方式还是通过证言的方式。孩子会仔细观察父母是怎么做的,也会非常仔细地倾听父母在说什么。与孩子沟通并倾听他们所说的,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也多回答一些”为什么“,都可以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父母和其他照顾者不需要教授孩子太多知识,只需要让他们去学习就可以了。年幼的孩子可以轻松地从他人那里学习,他们非常善于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去理解这些信息。父母不需要为了孩子得到想要的信息而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说话的内容。
父母和孩子从根本上来讲是一段关系,养育是一种形式的爱。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在依恋关系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孩子在获取知识时会根据不同的人和他们对这个人的感受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3,边玩边学:
玩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幼时的玩耍经验不仅会促使大脑产生这些化学物质,还会使大脑对这些化学物质更加敏感,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
玩耍并不能帮助孩子做任何一件具体的事情,但能帮助他们学会以更灵活、更多样的方式做很多事情。
孩子玩耍主要分为三种:跟别的孩子玩,玩玩具、假装。
和同龄人一起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
玩玩具就是在做科学实验。
假装则是人类独有的玩耍方式。假装的另一种意义是,它给与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空间,去练习更高层次的心智技能。
4,边练边学: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区域,即大脑的执行办公室对其他部分的控制越来越强。婴儿会注意到任何有趣和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因此学习。
还有其他的一些变化也有助于掌握式学习被越来越多地使用,神经连接被广泛地修剪,许多连接消失了。剩下的神经连接,尤其是经常使用的那些会越来越多地被叫做髓磷脂的物质覆盖,这种物质能使它们成为更高效的导体。与此同时,大脑变得更加专业化。
这些变化都有助于年轻大脑的改变,学龄前孩子的大脑非常灵活,容易改变,但也很嘈杂。学龄孩子的大脑效率更高,但也更僵化。
掌握式学习之所以成为可能,部分是由这些变化导致的。但帮助我们掌握一项技能的实践和控制的经验本身也会改变大脑。当你一遍又一遍地使用同样的神经连接时,这些神经连接就会变得更强,更有效。就像一遍又一遍地投掷棒球会加强你的肩部肌肉一样,但它们也会变得更加难以改变,这两种变化很可能是相互作用的。大脑的变化使新的经验更有可能发生,而这些经验反过来又重塑了大脑。
科技与孩子的未来
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一项新技能是痛苦而又缓慢的,需要很强的专注力,而孩子却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新知识。
孩子能够迅速而有效地继承各种文化信息,也是让代际创新能被传承下去的原因。
孩子大脑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运作方式则完全不同于成人,年轻的动物和人类有着分布更广的胆碱类神经递质,这让他们不需要专注和计划就能学习了。一切新鲜的事物,无论是多么令人惊讶的,还是看似无用的或杂乱无章的,年轻的大脑都能让孩子轻松地掌握这些庞杂的信息。
写在最后
养育孩子是人类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宝贵的一部分。
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将孩子按照明确的模样去雕琢。
相反,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会形成非常特别的爱,这是一种长期、奉献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在教养模式(鸡娃模式)下,照顾孩子成长的价值是能够量化的,衡量的依据是孩子成年后作为成人的价值。在我们着急着比较照顾孩子和其他活动的价值之前,让我们先停下来,欣赏、赞叹一下父母和子女间那独一无二的美好关系。
正如哲学家所说,这种关系的本质就非常有价值。
更多育儿问题的答案都在《园丁与木匠》里,一本值得家长一读再读的经典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