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想早5年遇见这本书。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由衷发出的感叹。在这本《心理治疗之路》里,河合隼雄——日本国宝级心理学家,日本第一位荣格分析师——用谈话一样的语言,道出心理咨询的种种洞见。
这其中,最让人震撼的洞见莫过于:
家中总有一个代表,承受着“家庭疾病”。
读到这句话的瞬间,心疼起小婷来。
01
最先来找我的,是小婷的外婆。
外婆把我拉进一个房间,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下面讲的一切都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有那么一两秒钟,我产生了有个大秘密的错觉,不由得身体向前倾了一倾。
接下来,外婆花了整整一个小时,绘声绘色描述了一个叛逆的15岁少女形象。诸如不爱读书,想办法搞家里的钱,跟妈妈吵架等等一系列常见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用支付宝套出妈妈的密码,给自己弄了一部手机,然后“沉迷”在某个手机游戏中。
我说,哇,她好聪明,您觉得她有什么优点?
外婆迟疑了一下,说:在学校搞活动什么的都很积极,老师说她组织能力很强,但就是不读书,每天晚上写作业还要边听歌边写……
我说,嗯,除了组织能力强之外呢?
外婆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优点。
02
第二次见面,外公出现了。
外婆电话里说,小婷外公要请我吃饭,我拒绝了。我说这样好了,你们晚上来我这,我给你们泡茶喝。
二老准时出现,手里提着一盒十年的白茶。
外公70多岁,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条理清晰。半个小时,小婷人生资料清晰呈现在我眼前(出于保密不便公开)。
我从没见过这么会谈话的人。当我讲话时,他总是全神贯注倾听,不时回应“对”。外婆有一两次想插话,他手一摆,说“你不懂,你等专家说完。”
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我不得不承认,外公比我更像一个心理咨询师。
外公的总结陈词是,我认为她病了,我特地带她去精神病医院看过医生,医生说没有药……所以你一定要帮帮我们,不然她这辈子就毁了。
他们强行留下了那盒看起来很精致的白茶。
03
于是有了第三次见面。
外公、外婆、小婷和小婷的母亲(排序分先后)。
这是一次短暂的见面,小婷的母亲只说了“你好”两个字。我几乎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小婷观感阳光有活力,但没有对话。她很快上学去了。
外婆展示了一个日记本,我看到一个独立思考、略带叛逆的少女。
我了解到父亲已因病去世。孩子在小时候有拿东西的习惯,5岁左右,被妈妈狠狠修理了一次——用针扎手臂。
外公问,你说她的病会不会是基因有什么问题?
04
这个家庭病了。
外公的病,叫“高功能自负症”。他无条件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嘴里反复说着“病”,任何“不同意”都会遭遇到顽强的抵抗,这是防御坚固、不可攻破的城墙。糟糕的是,他又是家长,是家族绝对的权威,是整个家族的中心。可怕的是,他又是“高能力者”,为达成目的,可以层层设计,步步为营,让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捕猎的网,试回顾他如何一步步让我卷入这个并不太想接下的个案。自负+权威+能力,因此有了“有病的小婷”。
外婆的病,叫“负面放大症”。她有一个放大镜,专门用来找寻人的缺点,种种细节和毛病,在她的放大镜下都会暴露无遗。如同白面的墙上有一滴墨水,放大镜一照,整面墙黑掉。她无法看到小婷的思想深刻,文笔好,字漂亮,连组织能力好都是老师说的。因此,有了“不懂事的小婷”。
妈妈的病,叫“低功能无力症”。她是上一代牺牲品,沉默寡言,内向性格,毫无存在感,正好对应着家庭中强势的外公。如果外公是阳面,她就是那个“阴面”的存在。外公是自负,她就是自卑,外公是步步为营,她就是急功近利,外公用手段,她用暴力。长期的被压抑,让她不鸣则已,一鸣冲天,我指怒气。因此,有了“叛逆的小婷”。
05
这个家庭,就像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成年人没事一样的活着,被家族的动力驱动着旋转,保持平衡。
他们意识不到,很多时候是因为,家庭里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她承担着家族的“业力”,维系着整个家庭的稳定。许多家庭,用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掩盖了腐朽的婚姻。一旦这个支点撤掉,整个家庭分崩离析。人家说毕业那年就分手,他们是“高考结束就离婚”。
孩子是症状,家庭是病根。许多孩子,就像小婷一样,成为被选中的那个人,活出家庭的病。
这让人无法不心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