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禁忌?不被允许出现的,出现了不能被提及的,大概就为禁忌。
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学老师,最头疼的莫过于面对学生的恋爱,尤其是在一所地区相对落后的乡镇初中。头疼的不是如何想方设法去制止,而是该不该制止。早恋这个词,在新一代的人身上早已没有了错误的意味,所有的爱情都应该被理解,被宽容的接受。创造“早恋”这个词的人,可真聪明,它从不否认这是爱情,但他过早出现了,所以不被允许是应该的。班里的学生,偶有思想成熟一些的,互相有了好感,开始会谈起小恋爱,作为从那个年纪过来的人,很能理解,基本上也选择提醒,尽可能的保护他们那美好的情感。但矛盾往往就这样出现,学校的领导以及年纪大一些的老师,往往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一定要将事情无限的扩大化,以拆散为目的。有时很为学生感到难过,事情远没有成人想的那么复杂和龌蹉,仅仅是互相喜欢。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放任,我认为要做的是去理解,是去告诉他们,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是去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处理和面对。近几年,出现了很多的性侵案件,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乡村,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我们把爱情当作禁忌,闭不谈。孩子们根本无法辨别,什么是正常的喜欢,当处于一段感情状态时,不知道什么是正常的行为,什么是过分的要求。于是当电视荧幕上大量的出现形形色色的爱情剧时,小说里各种各样对于青春的描写,乡村里的孩子们慌了神,似乎没有叛逆过的,就称不上青春。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就算父母在家,对孩子的关心也是少之又少。其中很多的父母,大部分时间沉迷在牌桌上,整个环境似乎都指向于没有上过学的人,反而生活过的更自由自在,有时候,连我们也会迷失,好像村里那些早早嫁人了的同学,过的比我们舒心,比我们自由。老一辈的观点里,家里的读书人,必须得是家里的面子,所做的一切,都得为了整个家族着想。反之,没有上过学的人呢,反而轻松,没有面子的压力,甚至于做什么别人都能用一句“没有读过书”就是这样的,来原谅了。于是孩子们,久而久之,也更倾向于选择看起来更轻松的方式去生活,他们无法在脑海中塑造更广阔的未来,沉浸在小说中电视里,那些破碎的、雷同的、虚假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里。轰轰烈烈的爱情,与众不同的青春,成了一部分学生仅有的几年学校生活唯一的追求。
没有人告诉他们,喜欢一个人很正常,如何正确的表达这种喜欢才是关键;作为农村的孩子,大部分也无法体会到,父母亲人对自己的正确的表达爱的方式。
所在的学校在中国数以万计的小县城里,这是整个县城里唯一的一所在城区的初中,所以理所当然的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和我的父母是同辈人,八十几个教职工,其中90后的两人,80后两人,其余都是70、60。在我们四个来学校之前,将近十年的时间,没有进过任何的老师。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答案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年轻的一代但凡有一点机会,都不愿意回到县里,愿意回来的,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再无别的出路,往往好不容易挤进教师的队伍,年轻人永远被放置在最山区的地方,享受不了任何的优质的教学资源,结局又是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离开这里。除了工作的机会过少以外,最重要的大概还是思想上的差异,以及自由。生活在这里,所有的行为都在整个县城人的注视之下,喜欢艺术,那是不务正业;为自己的爱好花钱,那是浪费;追求灵魂相契爱情,那是想太多,总之,所有不同于老一辈的行为,都是不被理解和接受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争面子,为整个家族获得荣誉。
自由,是奢侈品。所有不被允许的事情,都将成为禁忌。如果能被现实掩埋,那就毫无留情的掩埋了吧。让生活在一种虚假的风平浪静下继续下去,这是这个时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