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商释•八佾篇第三﹝九﹞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一﹞;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二﹞。文献不足故也﹝三﹞。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一﹞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今河南杞县一带。征:证明。
﹝二﹞宋:春秋时国名,商汤的后裔,今河南商丘一带。
﹝三﹞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释义】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他之后的杞国的礼仪就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据了;殷的礼我也能够说出来,但是殷之后宋国的礼仪就不能作为考证的依据了。主要是因为文献数据不足,如果数据足够的话,我就可以考证了。”
【商释】
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就是文化的东西是不能小视的。孔子讲夏朝的礼仪他可以说出来,为什么?因为夏朝有数据可以考证,根据这些考证,孔子就可以说出夏朝的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这些记载分析,就可以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既然杞也一个国家,怎么就不好说了呢?这个道理大概是这样:夏朝是一个大一统的概念,本身注重文化建设,在国家的日常运行中注意建立和保存一些对于治理国家非常有用的档案数据,这就为后人考察夏朝的人文、历史提供了较为可信的依据。而那个杞是夏朝联邦中的一个子民,是一个小国家,他本身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有的只是对夏帝国的依赖。在各个方面都以夏朝为准,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文化不文化的了。没有文化的东西,就不会让后人叨念。(当然那个小小的杞国也不是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东西,“杞人忧天”就是其中的一个)。
紧接着,孔子又说了殷朝的礼仪和宋国的礼仪,道理与夏朝和杞国的礼仪一样。二者也是联邦和附属国的关系。而后,孔子就把为什么不能考据的原因直接说了。并且不无遗憾地说,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数据,他还是可以考证的。
孔子说这些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哪怕是一个小团体都应该有文化的内核存在,没有文化的民族肯定会灭绝,比如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拓跋、乌桓、楼兰、东胡、金、乌孙等民族,我们谁能够说得清他们哪儿去了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的灭亡,我们甚至连他们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孔子说的这些对于今天的企业家们有什么样的启发呢?答案很简单:作为一个企业必须重视文化建设。考察今天的社会,大凡生命周期比较长的企业,都是因为他们有文化理念的存在。正是这种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才使得广大的消费者对这些企业产生了忠诚度和依赖度。这种依赖的人群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扩大,企业存在的时间也就可能更久。
然而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很多企业就知道奔命于赚钱啊赚钱,根本就不考虑什么文化不文化。老板若此,员工若此。久而久之,企业的规模可能很大,但是没有魂魄,岂能长久于世?
这让我想起了汉高祖刘邦。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当了皇帝。按理说,他应该重用的是那几个给他打天下的武将。然而他并没有那样做。这个老刘虽然没有文化,他却知道如何重用文化人。最典型的就是重用萧何。当初刘邦等人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而萧何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相关的治国之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汉朝建立以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萧何借鉴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我们今天之所以了解刘邦胜于项羽,很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有了萧何,正因为有了萧何,才有汉家天子的四百年历史。
这一切都应该对老板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