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与老公冷战,已经是第N次了,每次我都是那个可怜的垃圾桶。这次的矛盾依旧是婆媳关系。
闺蜜老公是单亲家庭,从小被妈妈带大,凡事都以他妈为中心,虽然与闺蜜两人关系挺好,但只要一有婆婆介入的事情,准会出现分歧。
这让我想到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里介绍的“有毒”父母。
作者苏珊·福沃德以大篇幅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在“有毒”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持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情感,甚至方方面面。
苏珊·福沃德是美国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她著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书。
另一位联合作者是克雷格·巴克,一位影视编剧兼制片人,他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如《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金钱魔鬼》《对天真的背弃》等。
01
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述了“有毒父母”的六种类型。后半部分为这些性格缺陷的子女提供了详细的治疗方法。
苏珊把“有毒父母”分为:
不称职的父母
操控型父母
酗酒型父母
身体虐待型父母
言语虐待型父母
性虐待型父母
02
中国有句毒鸡汤“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即使父母有错,你顶撞就是大逆不道。
在道德的压力下,面对父母的抽打、谩骂,孩子恐惧过后只会把这一切合理化,认为是我做错了,父母才会发火,才会打人,由此产生一系列诸如缺乏安全感、自卑等心理问题。
而且这种家庭模式还会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可怕的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是错的。
朋友曾向我讲述过她的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最怕的就是看到她那酗酒的爸爸,
“我清楚地记得他每次喝完酒,家里的家具碗筷都会遭殃,半夜我常常被玻璃的碎裂声、妈妈的哭声给惊醒,而第二天妈妈就像没事人一样照常出门,家里也被收拾的干干净净,仿佛昨晚什么都没有发生。”
像这类打碎牙往肚子里吞的妈妈一点也不罕见,为了面子,为了维持这个看似正常的家庭,丑事通常都是不可张扬的。
即使你询问,还会得到非酗酒配偶的否认,孩子也会为了忠于这个家庭守口如瓶,他会选择远离人群,性格变得孤僻,甚至会认为这一切都很正常,家庭就是这样子的。
有时候还会发生角色倒置,孩子通常会担负起安慰母亲的责任。
再回到闺蜜的婆婆身上,她就属于典型的操控型父母,她认为儿子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应该为了她而放弃掉其他的一切,不然就是不孝,就是背叛。
通常她还会避免直接冲突,用生病、装可怜来让儿子给出有利于的她的答案。这种关系下长大的孩子性格上也比较依赖,即使很为难也不会做出违背父母的事情。
你是否也说过或者听过这些话:
“你怎么这么笨!”
“你看人家XX,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
“我怎么生了你这个儿子,你怎么不去死!”
“真后悔当初没把你掐死!”
是不是每一句都很熟悉?言语虐待型父母通过这些话贬损自己的孩子,他们或许是无意的,但作为不谙世事的孩子,则会认为这都是真的,自己就是笨,就是不如别人;父母不爱我,他们希望我去死。即使长大后,在社交和工作中,他们也是敏感的,自卑的。
03
有毒的家庭会培养出有毒的子女,如此循环,而已经觉察到中毒的我们,该怎样解毒呢?
书中苏珊给出了方法,让你重新界定自己,通过释放内心的愤怒,从有毒的父母控制下解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苏珊说:“当你面对一些状况,需要作出情感反应时,家庭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快速划过你的脑海。这些观念总会先于你的感受出现。”所以我们要试着练习认识自我,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情感和信念,让自己的情感独立起来,让它不受家庭观念的干扰。
其次,不要拿父母的责任惩罚自己。他们酗酒后的暴行,他们对你的侮辱,即使是无意的,责任也都是他们,而非你,你不必自责。
停止对自己的惩罚吧!发泄出你的愤怒,它才不会在心里烂掉而腐蚀你的一生。
书中苏珊也明确告诉我们怎样管理愤怒,让情绪合理地发泄:
1.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2.表达出你的愤怒。
3. 增加运动量。
4.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
5.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
现在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痛苦的根源,发泄出愤怒,接下来就到了与父母面峙的时候了,不要期待能得到父母的道歉,面峙的目的不是改变父母,而是让自己行动起来,从改变自己开始。
“有趣的游戏,获胜的办法就是退出游戏。”这句话对应了我们的人生,有时候我们在某件事情上太过执着。试图去改变有毒的父母,希望父母改变对我们的态度,这些斗争令你的生活一团糟,也许放弃能令你找到另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永远远离有毒家庭,不再重蹈覆辙,从此以后,他们要在一个健康家庭里长大,有思想,有信念,他们是独立的,自由的,懂得爱与被爱。
愿读完这本书的我们也能够幸福地过完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