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一直很随意,漫无目的,也不挑剔。这与童年书籍贫乏,阅读饥渴有关。所以,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会给他种下基因,一辈子随身携带。
没有刻意,只是偶然发现最近读的三部小说分别来自欧、美、日-----《偷影子的人》、《萤火虫小巷》和《告白》。这三部小说关注的都是教育,亲子,爱和成长,但却呈见了明显的文化差异。
《告白》这本书是在微博上听说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凑佳苗。原以为是个温暖的故事,谁知看完后却冷到蚀骨。
森口老师是个单身母亲,四岁的女儿意外身亡。在学期末的离职告白中,她对学生说出了让人震惊的事实:她的女儿不是死于意外,而是被班级里的两名男生杀死。更令人瞠目的是,为了让凶手付出代价,她在他们的牛奶瓶中放进了艾滋病人的血。此时,全班学生都已经喝完了牛奶,也在她的描述中知道了谁是森口老师所说的凶手......
作者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告白,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把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披露出来,很是值得探讨和反思,因为类似的人和事我们也偶有听闻。特别是最近几年,关于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真的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阅读过程中,我一直有个单纯而美好的愿望,或者森口老师放弃报复,或者两个孩子真诚忏悔,然而并没有。故事的结局是令人绝望的,也让人毛骨悚然。我会后怕,会反观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我每天面对着那一张张或专注或不屑或张狂或不羁的脸,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呢?我对学生会不会过于淡漠?但若过多关注学生,分寸如何拿捏?
我并不喜这样的故事,因为爱而不得就走上极端,把人性恶的那一面放大到让人窒息的程度,这超出了我的认知。我承认自己的浅薄,毕竟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也只有《聪明的一休》和《花仙子》两部动画片。但看了《菊与刀》之后就对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行为理解了许多。
与《告白》相反的,《偷影子的人》真的是一部充满了爱和温暖的故事。马克.李维用法国人特有的温馨浪漫和幽默诙谐书写亲情友情和爱情,让悲惨的童年充满希望,苍白的生活有了色彩,缺憾的人生变得圆满。
同样是初中生,同样被老师惩罚,同样有父母离异的境遇,每天盼爸爸能回到自己身边,同样会遭遇同学的侮辱欺凌。但主人公小男孩并没有象《告白》里的那两个孩子充满仇恨怨怼,也不寻求报复,而是选择了同情和理解。他能偷走别人的影子,读懂别人内心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我的理解,所谓偷影子的人,只不过是他能够更多地去关注别人的内心,审视自己的内心,是一种善解人意,是对周围人的爱。而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会有力量去爱。
这个小男孩的每一点小心思都会触动你的心灵,抚慰你的心灵。他要去见抛弃妈妈的爸爸,怕妈妈失落,便会起早为她做份早餐;他会觉得聋哑女孩并不是有缺陷,而是不一样的存在;他为了朋友能实现梦想不遗余力;自己重要的场合妈妈没有出席,他会安慰自己会有下一次,从没抱怨;他信守约定,初恋而白首。
他就象一个天使,而每个天使般的孩子一定有一个圣母般的妈妈。她用爱守护儿子长大,为儿子艰难打拼。殷殷期盼却从不去打扰儿子的工作,总会安慰儿子还会有下一次团聚。但有时候有些事真的没有下一次,比如男孩和母亲的下一个圣诞节。
小说读完后,会有些许伤感,因为生活的不完美,但更多的是慰籍。爱别人便是爱自己,自己温暖了才能温暖别人。
克里斯汀.汉娜的《萤火虫小巷》,故事情节很美国,史诗谈不上,但故事里有你熟悉的事件,场景,歌星,电影,情节的每一步推动也都与当时的美国社会热点相关。
这是一部关于友情的故事。家庭背景,性格,人生追求完全不同的塔莉和凯蒂,在萤火虫小巷结识,从此开始了三十年的友谊。漫漫人生路上,彼此扶持,彼此温暖,有过矛盾分歧,有过嫉妒猜疑,甚至反目,但却一直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每当对方问“没有你我该怎么办”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总是那句“你永远不会知道”。
凯蒂和塔莉三十年都在践行自己的承诺,直到死亡把他们分开。他们读同一所中学,同一所大学,甚至一度在一起工作,但终究过得是不一样的人生。
凯蒂结婚生子,回归家庭,却时常因为自己的丈夫曾经爱过塔莉而患得患失,也因为女儿的叛逆而心力交瘁,更觉得事业无成而焦躁不安。塔莉一路打拼走到事业的巅峰,却发现成功无人分享,孤单无所寄托,从而怀疑自己的选择,她开始羡慕甚至有点嫉妒好朋友凯蒂。
哪一种人生都有缺憾,只有爱会弥补这种缺憾。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间至真至纯的情感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是我们穷尽一生所求的。
我也有个相识快三十年的朋友,她对我的帮助和鼓励足够温暖我的岁月,富足我的人生。真正的朋友是更好的不一样的自己,感恩遇见!
爱的故事永不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