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流行了一个新鲜的名词——“财务自由”
一时间贩夫走卒趋之若鹜,似乎“赚钱”这个词已经跟不上时代,,仅仅能作为土大款的标签。若换成“在奔向财务自由的道路上拼搏”一下子就高大上起来。在王健林的“小目标”被人无情的戏谑之后,取而代之的是网间热议到底多少钱才能算作“财务自由”?
关于财务自由,坊间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指人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引入另一个名词叫“被动收入”就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就可以自动获得的收入”。那么,想要财务自由就非要有一笔可观的资产,然后靠金融手段得到的资金回报,如果这个资金回报在未来的日子里完全超过你的欲望支出,就得到了所谓的“财务自由”。换句简单易懂的话说,就是:啥都不用干,躺在钱上吃喝玩乐。这种生活状态似乎真的很美。
可是,静下来仔细想想,到底美在哪里呢?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如何达到这个自由,只说达到了这个自由之后的生活吧。朝九晚五自然就不需要了,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老板的脸色消失了,同僚之间的争斗没有了,客户当然就不存在了……似乎我们所有的天敌都可以忽略不计了。我们可以安心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了。这时候我们想做什么呢?旅游、摄影、读书、作诗、绘画、聚会当然还有爱情。
当我们真的不需要为生计奔忙的时候,这些事情还是那么有趣么?我没到那个境界,没有尝试过那种“自由”,所以没有发言权。但我知道幸福都是相对的,我们的幸福来源于通过努力而得到的回报,或者千辛万苦克服掉眼前的困难。最幸福的时刻不是得到一件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努力,即将得到之前的那个时刻。而如果我们“自由”了,一切都轻而易举的得到了。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事情能让我幸福了。
再说成就,有人说:财务自由了,我们似乎就可以专心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了,我们可以在我们的爱好上做出伟大的成就。可是我们熟知的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几乎都是穷困潦倒的时候写下那些伟大的诗篇,那些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他死后这些作品才价值连城,而生前都是为了那一点点微薄的酬劳而努力拼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在他们有钱之后就鲜有成就问世。这样的例子留待看官们自己列举吧。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其实,“财务自由”大多是因为对现实的厌倦与疲劳。只有“自由”是一个理想的时候才足够美丽,等我们真的得到了,也许一切就暗淡了。我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一路前进一路欣赏沿途的风景。不为了未来的高远,损失当下的幸福。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珍惜。
穷也幸福,富也幸福。十块钱也能幸福的生活一天,即使富可敌国,却仍然有我无法达到的梦想。何苦要那什么劳什子的“自由”。
以上文字纯属一个中年穷酸的叽叽歪歪,希望得到那些真的达到“财务自由”的人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