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精神栖息地
——我们的故乡在哪里?
今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莫言写作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故乡之恋。演讲中他深情地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仔细一想,不禁让我推论出这么一个结论——故乡是作家灵感创作的源泉,以故乡为背景的场景会让人身历其境,以故乡人为原型创作出的故事主人翁总是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读过的文学作品虽然少之又少,但在我的印象里,作家挥毫写起故乡总是得心应手:从李白“低头思故乡”到杜甫“月是故乡明”的诗句,从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贾府到巴金《激流三部曲》里的大家庭,从冰心的《小桔灯》到鲁迅的《故乡》,从浩然的《艳阳天》到陈忠实的《白鹿原》再到莫言的《红高粱》,哪一部传世佳作不都和作家们的故乡情节息息相关吗?故乡也是歌手们咏唱不绝的主题:李谷一的《乡恋》、叶佳修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费翔的《故乡的云》、……,歌曲创作者一定深知唱起故乡总会打动人心。
故乡何止让作家刻骨铭心?每个人对故乡都会难以释怀。可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对于在南京军事学院里出生和长大的一代人来说,这真是一个难解之题。我们的父辈在各自的家乡出生长大,当年怀揣革命理想,肩负建军使命,从天南地北汇集到此学习工作、立业成家。我们则生于斯或者长于斯,不知不觉中,或多或少都把曾经居住的大院当成了心目里的家园。这份故土情缘日积月累,深植心底,绝非一朝一夕铸就。这块曾经留下我们太多记忆的土地上,苦与乐相织、悲与喜相交、爱与恨相叠,铭刻了我们丰富的童年印记,留下了人生最初也是最宝贵的金色年华。
南京军事学院解散后,父辈们又奔向四面八方或回到故乡。也许对于父辈们,南京军事学院仅仅是他们人生旅程多个驿站中的一个停靠点,甚至是事业受挫的伤心之地。而对于我们来说,军院大院是我们生命的诞生地,儿时的居住地,成长的摇篮地,也是人生记忆的初始地,接受早期教育的学习地,还是尽情玩耍的小天地,更是后来改写人生轨迹的出发地,现在则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寻根地。这就是为什么军院二代人比一代人更怀念军院的原因吧。
南京军事学院大院和宇花小学的生活成为我们挣脱不了的岁月,就像一只永远牵在心头上的风筝,剪不断,理还乱。无论远隔千山万水无法探访,还是近在咫尺被禁入内,南京军事学院大院都是我们永恒的集体记忆,一道至死都难以磨灭的烙印。虽然南京军事学院被解散了40几年,但思念那个大院成为了我们一种美妙的情感宣泄。那是带有浓郁文化底蕴古城的一隅,是一片拥有历史厚重感的大院,是承载社会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地方,是父辈们曾经学习或工作的单位,是我们儿时成长的故园。想起来那里总有一缕情融于血的乡愁,那儿不是故乡,却胜似故乡!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力去报恩这块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寻根之旅中,在虚拟空间上,建立一块寄托情感的精神栖息地。这里将是心灵的净土,精神的乐园,不存在时空阻隔,你我彼此平等,大家能息息相通,心心相映,依依相念,能一起凝眸回望,同忆往昔,共叙旧事,敞开心扉,互诉衷肠。
如果你也这样一份情怀,经历类似,我博客这片小小家园随时恭候你的归憩。让我们在此重逢相聚,直抒胸臆,畅述情怀,尽心表意,再建友谊,分享喜悦吧!
完稿于201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