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燕来
我对黄牛的喜欢,应该源于我那些割舍不掉的乡愁,每次看见黄牛,很容易回想到童年的过往,不能自拔。
过去,在皖北平原的农村,几乎家家都养着黄牛,牛是家里的生产工具,也是生财工具。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泼洒在门前,家家都在忙着铡麦秸,然后开始淘洗草料,再与新鲜的玉米叶,树叶拌在一起,牛儿们则在旁边焦急的等待着,此起彼伏的是牛哞哞的叫声,当然,此情此景现在已不多见。几年前有幸被中国石油安徽销售公司选派驻村成了一名选派干部,入户走访时常遇到脱贫户家里养牛,觉得十分亲切,我都要走上前去抚摸一番,拽上一把草料或者树叶等,看着牛欢快的咀嚼着,更有一种回到童年的幸福和满足。
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年暑假刚放假,我和姐姐便被母亲送到同村的姥姥家过,一直到暑假结束才回。那个时候,姨家舅家的表弟妹们十几个孩子都在姥姥家过,谁也不肯回家,我对牛的喜爱也从那时候开始。外公家养牛,外公更喜欢牛,外公喜欢牛大概是因为牛是一家人的寄托,耕地犁田,拉麦打场,农闲时去县城拉粪南坝上去拉土,更早一点用它赶大车去淮南、蚌埠拉过煤,牛是一家人的寄托。记忆中最深的一件事是那年外公家的母牛下小牛犊,外公一直与牛吃睡在一起半个月,寸步不离的看守着,生怕出什么岔子。外公常说,牛通人性,你真心对他好,他才能好好的回报这个家。外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那个只有过年才会吃上好面的穷苦年代,人的温饱都成问题,但是外公还是会不惜把家里省下来的玉米,黄豆、高粱米等隔段时间给牛炒一次拌料。把这些杂粮在锅里炒熟炒香,然后用石磨磨成粉状,拌在牛吃的草料里,牛吃了不仅上膘快,也有力气干活了。小时候我们这帮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外公炒料的时候,只见他往锅灶里填上木材,细火慢慢烧着,锅里的豆子、玉米那些不停的翻炒,直到能听到粮食在锅里发出的噼里啪啦的炸裂声,香味扑鼻,我们就等着他炒好料后,拣里面的玉米和豆子吃,别提多香了。
我们这十几个孩子在外公家,一日起居全靠姥姥照顾,在那个年代可真是不容易呀,姥姥通常是煮上一大锅红芋,人先吃,吃剩的再拿去喂猪喂鸡鸭。也或是煮上一大锅杂烩素菜,园子里有啥吃啥,说是杂烩你也可以理解成水煮菜,连油花都没有。一人发一个红芋面馍馍,爱吃不吃,渴了喝的是井拔凉水,就那没人喊着回家。有时候几个孩子淘气打架磨牙,姥姥先是一顿鞋底伺候,各打50大板,从不给我们分对错,还一边嚷嚷着让我们滚回家。“外甥们是姥娘家狗,来了不肯走”,真是不假。
我们这帮孩子每天最重要任务,就是跟着姥姥和外公去割草或是打玉米叶拿回来喂牛,人多有人多好处,不一会功夫就各自提着口袋把草料背回来了。表姐弟里我稍大一点,又是男孩子,外公溜牛时经常会把我往牛背上一放,我一点也不害怕,而是骑在牛背上,任牛儿休闲自在的散步,嘴里还哼唱着关于牛儿的歌谣。“牛儿牛儿哞哞叫,太阳太阳一边靠,能拉庄稼能耕地,牛儿有着好脾气”。
每当想起童年,便不由自主的会想起外公和姥姥,姥姥外公那么那代人吃过的苦,我们想象不到,虽然他俩都已经去世,但是老人的乐观、坚强、踏实、善良这些优秀品质却影响我们一辈子,就像我们人生中的一道光,时刻为我们指明着方向。
【作者简介】丁燕来,中国石油安徽亳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