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要结束一段感情,却不知如何开口才能既果断分手,又不让对方受到伤害?你是否遭遇朋友借款,账期一拖再拖却开不了口让对方还钱?面临上司一些不对的做法,你是选择默默承受还是玉石俱焚?面对同事的糟糕表现,你是否感觉到无能为力?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儿女,你是否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没用?……
当你面临以上的窘境,你需要一场“关键对话”。
什么是“关键对话”呢?你和同事商量着中午吃面条还是米饭是关键对话吗?你和老公絮叨今天在公司发生的趣事是关键对话吗?关键对话有3个特征。
第一,双方观点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双方的情绪非常激烈。
第三,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
就像我们文章开头描述的那些场景。它们可能很常见,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是我们是否都处理好了呢?有多少男女朋友在感情结束的时候,因为一场没有处理好的“关键对话”而反目,恶语相向,甚至是因爱生恨、大打出手、受伤丧命?有多少朋友自从借过钱以后就变成了陌路,甚至是仇人?有多少员工因不满上司的做法、同事的表现选择离开?又有多少儿女在与父母的对话中受到伤害,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每个正常人,每天都在说话。可是,我们真的会说话吗?特别是面对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么说话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吗?
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大多数的人大多的时候都是什么反应呢?以牙还牙、沉默、逃避……最后都怎么样了呢?事情搞砸了,人际关系也弄僵了……
面临这些棘手问题时,你究竟想通过对话达成什么目标呢?你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呢?
一、建立双赢思维
一般来讲,人际交往有五种思维模式:双赢、双输、输赢、赢输、独赢。
双赢是什么状态呢?比如:瞎子和瘸子的组合。瘸子为瞎子指路,瞎子驼瘸子前行。双赢的思维在于寻求共同利益,鼓励合作而非竞争。
双输是什么样的一种思维呢?是一种玉石俱焚的思维。一种见不得人好的思维。我得不到的东西,大家都别想得到;我死了也要拉个陪葬的。最终导致无人获利。
独赢思维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我为先,丝毫不在乎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赢输思维是大多数人的一种思维模式。一般凭借自身的地位、权利、资历、财力来赢。
输赢思维是一种讨好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一味讨好、奉承对方。只要对方高兴了,自己怎样都无所谓。
在“关键对话”中,如果能建立双赢思维,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开端。而双赢思维的基础就在于拥有“富足心态”。
比如: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足够的资源(选择、机会、荣誉)。
而与“富足心态”相对的就是“匮乏心态”:我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你多了,我就少了。
拥有“富足心态”的人,会因为朋友的成功而感到高兴。而拥有“匮乏心态”的人,会觉得别人,尤其是周围人的成功对他来讲是一种威胁。其实,这个世界上拥有“匮乏心态”的人不在少数。有多少人会因为比自己的小舅子多挣200块而沾沾自喜?又有多少人会因为朋友家换了新房而闷闷不乐?因为原本与自己成绩不相上下的同学考取了北大清华而郁郁寡欢?
有了双赢的思维,我们要拿出能实现双赢的具体意见。
比如:制定一个奖励体系,如果我们制定的方案是:完成销售任务的销售人员中表现最好的5%能获得带薪休假。这样,我们会获得一个双赢的结局吗?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这样制定政策,每个人都想成为那5%,所以,有经验的销售会愿意教那些经验欠缺的同事吗?已经完成任务的销售,愿意花时间来帮团队的落后者完成任务吗?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政策,只会让所有人都变成竞争者,让所有人都陷入“赢输思维”,或者是“独赢思维”。
如果我们换一种策略:所有完成任务110%以上的销售人员都能获得带薪休假。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甚至我们可以制定一些“老带新”的奖励政策,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关键对话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双赢思维,建立双赢的体系,找到双方的共赢点,制定双方的共赢目标。怎么找到共赢的目标呢?就看他们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他们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到底想要些什么?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而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面对借钱不还的朋友,我到底是想要骂骂对方、出一口恶气,还是想要拿回属于我的钱?他到底是需要一些时间?还是想要维持我们多年的友谊?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才能共赢的目标。
有了共赢目标作为基础,接下来的谈话才不至于成为一场没有结果的废话。
二、从同理心到共情
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客观存在的样子吗?光是一个“我”,就有我眼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客观存在的“我”。这三种我每个都不一样。别人眼中的我也因为不同的“别人”而有所区别。就连自己的妈妈眼中的自己,也和爸爸眼中的自己不一样。在妈妈看来,你可能是个小棉袄;在爸爸看来,你可能就是个淘气包。甚至是我眼中的“我”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你高兴起来可能觉得自己貌美如花、气质超然;你悲伤起来可能觉得自己连条狗都不如,周星驰电影里面的如花都比自己要美。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是经过自己主观解释过的世界。
所以,我们跟对方是不是看到了同一个世界?也许你费尽了口舌才发现,自己不过在鸡同鸭讲、对牛弹琴。两个原本就不在一个频率的人,又怎么可能听见对方的声音?
既然对方不到你的世界里来,那你就先到对方的世界里去。怎么去呢?“同理心”。
同理心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情感同理心,它与感受他人的情绪有关。有时也被称为情绪匹配,如果你感到快乐,通过移情,我也感到快乐,如果你心烦,我也会觉得心烦。另一种移情被称为认知同理心,也就是设想他人的想法与感觉,或者是想像当自己处于他人的位置时,会作何感想。运用同理心时,你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无论你是自身是否感受到同样的情绪。
要想说服对方,首先就要学会用“同理心”倾听对方。当对方说话的时候,你要认真地用心聆听。不光是听他的字字句句,而是透过字字句句了解对方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大意,表达你所理解的对方的感受。
比如,你的朋友向你倾诉她的失恋,你跟她讲一堆的建议和“天下何处无芳草”的道理,她当下根本听不进去。你的一句“我知道你很难过。”也许正好叩中她的心门。面对和你意见不一致的青春期儿女,一句“我知道你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思想。”也许比你撕心裂肺地“都是为你好!”要有用得多。
如果你的表达能力比较好,还可以用另外一个你亲身经历的或听说过的类似的事情来表达你对这件事情的感同身受及对他的理解。
这是“同理心”,也是“共情”。当你们站在同一个阵线里,想要达成一致意见,也就容易得多了。想要办好事情,先要接受对方的情绪,只有先处理好了情绪,事情才有可能处理得好。
三、在事实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有了情绪上的步调一致,接下来就要开始步入正题。首先从争议最少的地方谈起,从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谈起。这样可以避免好不容易拉到同一战壕里的双方轻易地站到对立面去,也能让双方继续保持一致,理性地看待整件事情。
比如面对上司的一些不对的做法,你可以先跟他谈一谈他做得好的地方。再谈一谈他本人比较认可的一些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只是体现你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尽量陈述事实,陈述大家都看得见的明显的事实。当然,他也可以提出他的意见。通过双方的陈述,我们尽量争取在每一个问题上不断寻求一致。从易到难。
在求同存异到不断达成一致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意见相左的地方。当我们坚持自己意见的时候,要选用一些温柔而坚定的语言。而不是一些发泄情绪,随时容易激怒对方的辞藻和语气。比如:
“我理解,您当时这样做,肯定有您的理由。只是事情的发展结果看下来,好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如果调整一下做法,也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你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要不是你当初一意孤行,会是这样的结果?你配在这个位置上吗?公司都要被你拖垮了!”
采用第一种明显会比第二种更能让人接受。
用这种方式,不断地将谈话往“双赢”的目标迈进。最终取得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有时候,即便不能两全,有了这样深入的谈话,能让双方都更加理解对方,不但不至于伤害双方的感情,反而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必然会更加有利于双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其实,“技巧”和“真诚”并不矛盾。“刀子嘴豆腐心”有时候会给人造成特别大的情感创伤,甚至会造成误解乃至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用真诚的心加上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容易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