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的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迁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州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上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誓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呐! 苏轼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之中,有血有肉,有着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感情丰富,心地善良,为人真挚诚恳,生性热情好动;他多才多艺,妙语连珠,往往自得其乐,充满了机趣和幽默;他热爱自由,张扬个性,绝对受不了一点点约束,他疾恶如仇,口无遮拦,从来不懂得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他所有的言行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他活的光明磊落,无忧无惧,直到生命之旅的终点,他没有遗憾,没有牵挂的离去。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地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的远去,远去……
我眼中的苏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