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okoZ的每日工作笔记
“断与不断不就是一念之间。”
背景:B2B SaaS产品 创业公司;
人设:产品转岗的运营人;
目标:完善B2B SaaS产品运营体系,完成全年引流1000+Leads的目标;
地点:浙江 · 杭州;
时间:2018年3月21日;
今天有机会参加了一个线下分享会,主题是“超级用户的精细化运营”。
如果按照正常套路,本文应该是一篇参会总结:
首先陈述一下各个嘉宾是如何如何从各个角度,陈述理论、引用案例,把“超级用户的精细化运营”这回事讲透、讲精彩的;其次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发表一些感悟,反思一下哪些做的不够到位、哪些方法应该尝试、哪些数据应该收集分析等等;最后附上一张现场合照,表示“到此一游”。
但是,没有分享内容回顾,也没有感悟,更没有现场合照。
想谈一谈做了多年听众后,对“行业分享演讲”这回事,更准确说是“作为主讲人,如何对待行业分享演讲定位”,当然我还是从听众的角度来谈。
今天的分享有6位嘉宾,应该都是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大佬吧(从title上来看),但只有1位,在分享结束后,获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当然其余5位也获得了掌声,但能听得出,只是礼节性的鼓掌。并不是这5位讲的不好,他们都讲的很热烈很精彩,只可惜“走错了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理解的行业分享演讲,和普通演讲的区别在于“行业属性”的渗透,演讲主题、嘉宾、听众,甚至传播媒体,都具有很明显的行业属性。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听众的行业属性”,因为主题不会定错,嘉宾也不会请错,媒体有自己的定位,也不会随便报道,但“听众的行业属性”往往会被忽视。
如果忘了台下坐的都是同行,嘉宾的内容就会变成:概念是最基础的、案例是大众化的、分析是最浅显的、总结只是重复一遍前文;
如果忘了台下听的都是同行,宣传的“深度分享”就会变成一场“入门培训”:哪怕真的是小白,能积极参加分享会的,肯定也会提前做好功课,因为到场想听自学学不到的干货;
如果忘了台下鼓掌的都是同行,有嘉宾会把分享会,变成一场“工作指导会”,积极的阐述日常是如何策划战略、如何有效分工、如何推动落地、如何帮助大家总结,充分展现其“领导风范”。
如果忘了台下都是同行,就会像走错了场一样,台上讲的激情四射,台下了无生气;嘉宾暗自疑惑,难道我讲得这么烂嘛?听众表示遗憾,今天白来了,嘉宾水平不行啊!
谨以此文警示自己,如果未来某天,能有幸成为一名上台做演讲分享的嘉宾,一定要提前了解听众群体,做好听众的“群体画像”:行业、公司、职位、能力级别等,站在听众的角度,想想希望从演讲者的内容里获得什么、提升什么,再结合主题,对分享内容进行设计和把控,让分享不再“走错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