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正蒙》卷2參兩篇诗解2
题文诗:
地者物也;天者神也.物无踰神,之理顾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地有升降,日有修短.
地虽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气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阳日上地,日降而下,者由虚也;
阳日降地,日进而上,者盈也故;此一岁寒,暑之候也.至于一昼,夜之盈虚,升降则以,
海水潮汐,验之为信;然间有小,大之差系,日月朔望,其精相感.日质本阴,月质本阳,
故于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光,为之食矣.亏盈法月,于人为近,日远在外,故月受日,
光常在于,外人视其,终初如钩,之曲及其,中天也如,半璧然此,亏盈之验.月所位者,
阳故受日,之光不受,日之精相,望中弦则,光为之食,精之不可,以二也故.日月虽以,
形相物而,考其道则,有施受健,顺之差焉.星月金水,受光于火,日故阴受,而阳施也.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各得其,所安是故,日月之形,万古不变.若阴阳之,气也者则,
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缊相揉,盖由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
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何?日月得天,得自然之,理也非苍,
苍之形也.闰余生于,朔由不尽,周天之气,世传交食,法与闰异,术盖有不,知而作者. 【原文】:
地,物也;天,神也。物无踰神之理,顾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尔。【译文】:地,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天,是变化莫测的神气(地是客观存在的气体所聚合生成的物象,天是阳气清通无阻而形成的无形的形象)。万物没有能越过天的道理(万物没有能逾越过天的运行轨迹,也没有违背天道运行规律的),所以看到地自然会想到天,这是自然分配的规律(所以看到地上的万物自然会想到天,这就是阴阳两种气体相互运行产生的结果,它们相互关联,不能分割)。
【原文】: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地虽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气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也。阳日上,地日降而下者,虚也;阳日降,地日进而上者,盈也;此一岁寒暑之候也。至于一昼夜之盈虚、升降,则以海水潮汐验之为信。然间有小大之差,则系日月朔望,其精相感。【译文】:地有升有降,日有长有短(地气有上升下降的特点,太阳的光也有长短的区别)。地面虽然凝聚了不散的物象,但是阴阳两气运动其中,上升、下降不会停止(地上的物象是由阴阳两种气体聚合而成的,它们不会终止,因为阴阳之气的运行不会停止)。阳气每天上升,地气每日下降,所以地是空虚的(当阳气上升到一定时候,地气也就开始下降,这时寒气就会乘虚而入);阳气每天下降,地气每天上升,所以它又是盈满的(当阳气每天下降,地气也在不断上升,它在气体盈满的时候又会出现酷暑天气);由此运动变化才形成了一年之中的寒暑徵状(这样由于阴阳两种气体每天的不停变化,所以一年之中的寒暑天气便被明显的界定出来)。至于昼夜的形成,那是阴阳两种气体在天地运行,有时使太虚气体充满,有时却是空虚,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在不停止的发生相互作用,作为海水便也发生不同的变化,有时涨潮,有时退潮,遮挡日的光照,这样便形成白天和黑夜(昼夜受到潮汐的影响,以此形成运行规律);但是其中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这就在于日月有时形成的朔日和望日的影响,它的精气是相互感应的(但是其中的差异,比如昼夜的运行在每个季节时间不等,原因是朔日和望日的影响,因为日月相互依存,发生感通,普照万物,但是由于阴阳两种气体又相互会发生作用力,所以便出现了月的盈亏,昼夜的长短不一)。
【原文】: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于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光为之食矣。【译文】:日的本质是属于阴性的,月的本质是属于阳性的,所以在朔、望(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之日精气魂魄相反的交汇,所以光就发生很大的变化,反而被吞食掉了(日的外在表现属阳,但是它内在的本质属阴,月的外在表现属阳,但它内在却是属阴的,在朔日和望日这两天,日精月魄却发生相反的作用力,朔日时,日的阴性本质现前,在朔日的时候阴气最重,日的光反倒被吞噬了,这时的月几乎看不见,在望日的时候阳气最重,阴气最轻,日的光照能使月圆满无缺的显现出来)。
【原文】:亏盈法:月于人为近,日远在外,故月受日光常在于外,人视其终初如钩之曲,及其中天也如半璧然。此亏盈之验也。【译文】:亏盈的方法:月离人很近,但是日远远在外,所以月受到日光的照射看到的经常在外面(月比日离人近,但月受到日的光照,让人看到月和日一样都在天的外面),人最终看到的月也只是从最初的好像弯曲的钩子一样,等它完全的升到望日这一天,也好像只看到一半圆满的月一样,这就是亏盈的验证(月有圆有缺,并且每月都有阴阳之气变化的规律,它们的运行不会停止,月看起来也总是像在天外,因为它借助日的光照才能让人看清楚它的圆缺变化)。【原文】:月所位者阳,故受日之光,不受日之精。相望中弦则光为之食,精之不可以二也。【译文】:月所在的地方为阳,所以才会接受日的光照,而不会接受日的精华阴气(月的本质属阳,所以它与日的光照相互吸引,但是它不会与日的本质阴气发生相互作用力),在日月的相互作用中,出现的弦月就是因为日光被强大的阴气吞噬,日月同时都不能接受两种相同的气体同时存在(日月互为阴阳之气,它们的内在本性相互吸引共同的气体,但是它们的内在都不能使两种气体同时存在,这是规律所在)。
【原文】:日月虽以形相物,考其道则有施受健顺之差焉。星月金水受光于火日,阴受而阳施也。【译文】:日月虽然是用形状来区分的物象,但是观察它们的规律则存在施予、接受、建立、顺从的差别(区分日月的方法就是看它们有没有形状的变化,日月运行的规律存在着不同的性能,日总是在施予和建立,而月总是在接受和顺从)。星、月、金星、水星得到了火和日的光,这是阴气接受了阳气的施予(比如天空的星辰,月,金星和水星,它们体现在外在的是阴气,只有接受火和日的光才能显出形象,这便是阴气在接受阳气的施予)。【原文】: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万古不变。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译文】:阴阳的精华相互藏在各自的地方,也各得安定,所以日月的形象,万古都是不会变的(日月内在的本质气体为气的精华,它们永远深藏在各自的内部而会保持纯一无染,静止不动,因此日月的形象也就永久的固定下来,它们永恒不会变)。但是阴阳两种气体,循环变化,聚散运动,有升有降,元气交错,加上相互兼并、相互制约,想要有纯一无染之气而不能得到,这样才会使得它们有屈有伸,变化不定(但是作为日月外部的阴气和阳气,它们相互发生作用力,永远不停止的进行动荡屈伸,相互作用的变化),阴阳两种气体的运行变化没有停止的时候,不要想着能改变这种现状,这难道不是天和人的性命原理所在吗(日月精华之外的阴阳两种气体,相互作用,发生变化没有终止,这是它们的本性特点,不要想着改变它们,因为在不变中才蕴含不断的变化,这就有了性命的来源)
【原文】:
“日月得天”,得自然之理也,非苍苍之形也。
【译文】:
日月遵守天道永恒的运行规律,它获得了天道自然的一种常理,并非只是无边无际、空阔辽远的形象(这是讲日月在天上运行,是阴阳两种气体运行不止,形成天地运行规律的结果,并不是一种无边无际、空阔辽远的形象,因为阴阳两种气体会长久运行,不会停止,所以才能保证天地之道长久存在)。
【原文】:闰余生于朔,不尽周天之气,而世传交食法,与闰异术,盖有不知而作者尔。【译文】:闰月的有余是由于朔日的缘故,它没有用尽整个天地间的气体(之所以有闰月是因为朔日的原因,因为这一天已经到了新的月份,但是上一月的阴阳之气还没有相互用尽,还有剩余,所以才会再加一月),而世上相传的日月交相吞食法,与闰月的计算方法有差异,大概是不了解其中的缘故而创制的(这是没有建立闰月时采用的方法,是不了解气体每月运行的规律,所以才这样创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