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阅读输出
书名:《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卡伦•霍尼(美国女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分类:心理学
用时:2小时20分钟(237页)
上次阅读时间:1本几个月(进步超强对不对,哈)
整理人:宇宙公民小灵珠
本书整体评价:理论知识很多,大部分知识点还算通俗易懂,但是内容和排版阅读起来冗长枯燥,对于初级实践高效阅读的人或者对于阅读心理学书籍不多的人来说,不是很推荐。所以懂得选书非常重要。
推荐指数:️❤️
第一次使用宇宙公民创始人Mei在积累多年阅读的经验中自创的9步高效阅读法完成237页的速度,与以往逐字阅读,1年产量只有寥寥数本的情况相比,天哪,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今晚神奇的完成,而且这本书还是当天下午刚买回来,当天阅读完成,当天输出,简单是不可思议的超高效率啊!Mei一直强调一切都有方法,一切都有更好的方法,而即时输出就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本书是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权威解读的心理学书籍。整本书可以说是所有人类精神的分析和行为给出了具体原因和形成过程,提到实质如何解决部分不是很多,更确切的说可能是作者想要表达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分析的观点进行清楚阐释。以下用自己的简单见解概括一下章节内容。
全书全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神经症冲突及解决的尝试,分8个章节;第二部分是未解决冲突的后果,分4个章节。最后是结论。
第一章:神经症冲突的类型、强度和范围取决于所处文化的不同,产生冲突的一方面是攻击性,即随时爆发的怒火和施虐倾向;另一方面是渴望情感和赞美。自相矛盾,相互冲突。那么摆脱这些倾向的方法是改变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第二至第五章:基本冲突的因素是最终产生的症状和处相矛盾,根源是利己驱力和良知之间的对立关系,作者这个问题的起源观点是基本焦虑的概念,也就是潜在世界中体验到的敌意、孤立和无助。所以会产生三种倾向:亲近人、对抗人、远离人。“亲近人”的一种特征是顺从型人格,这类人需要被他人重视、接纳、被需要被保护等,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安全感的需要,不能威胁到他的生活方式,不能破坏他的虚假统一性;“对抗人”的特征是攻击型人格,需要与讨好的顺从型一样,但具有强迫性,竭尽全力想成为一名斗士,他的目标是生存、控制和成功;而“远离人“的特征是自我疏离,其实就是捍卫独立,也是为了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尊严和安宁,做出的牺牲越大,得到的安宁也越大,甚至可以拥有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这三种倾向应该互相补充、和谐统一,而不应相互排斥,否则存在相互矛盾的价值观,永远无法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和自由。
第六至第八章:理想化意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现象,是解决基本冲突的一种尝试。其最大的缺点是可能会产生自我疏离,要做的就是明白自己的理想化意象,帮助认识它的主观价值、功能和烦恼。把内在的过程感受为发生在自身之外,将遭受的困难归结为外部因素的这种倾向称为外化。在本质上它是一种自我毁灭的积极过程,拒绝承认内心的冲突,认为由某种外因导致的,于是更多地责备、畏惧、报复他人,内心的冲突被外在冲突取代。消除内心的疑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影响是绝对正确的两种功能。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基本冲突建议起来的防御机制,也就是防护结构。
第九章:把人类的“恐惧表现”分析的很透彻。大致分为:害怕失去幸福、平衡失常、精神失常、害怕暴露以及对自身改变的恐惧,最后一种是所有恐怖的凝缩。所有的这些恐惧都是由未解决的冲突引发的,所以成了我们正视自己的障碍。
第十和十一章:主要内容是讲述人格的丧失和绝望。人格因为基本冲突的某些部分受到压抑而被掩盖,主要因素有丧失主动性、低效率和普遍的惰性;而绝望的表现是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失去勇气、固执希望预见或预言未来。
第十二章是讲述施虐倾向,特点是奴役他人、玩弄感情、利用伴侣。普遍性的因素是报复性,而自卑和焦虑是很大程度上被压抑的主要原因。
说实话,在看到最后三章内容的时候,心里有种强烈不想继续的念头,尤其是最后一章,这些在我认为看来都是对人类负面性格的剖析和解读,整体阅读起来我的感受是充满压抑和不舒服,但是我迫切的想知道解决方法。在全书最后有个“总结部分”终于提到解决,第一部分是对整个人格造成的影响进行详细考察,第二部分是处理冲突本身。而想要彻底解决一个问题,不能永远只使用一种方法,必须从各个角度反复探讨问题。结尾部分作者提到鼓励积极心态享受生活,学着做决定,承担责任和培养对自己负责的能力;除此之外,也要鼓励为他人承担责任和义务,获得内在的独立。
整体书并没有具体的解决和操作的方法,理论知识偏多。在全文最后的一段话,大意是:坚信人格可以改变,因为有经验作支撑。也并非只有小孩才具有可塑性,我们只要活着,就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自己。作者认为本书的精神分析法是一种可以为带来根本改变的有效方法,因为对各种因素认识得越清楚,做出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确实让我全面的了解我们内在的所有特质,不论是正向还是负面的。而最后一段话我认为是本书最有价值我也很认同的一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