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不是丛林竞争,而是互助共进

站在2025年秋末的位置,回过头看我走过的三十二年的教育教学之路,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今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不惑之年。感谢这么多年的实践教学磨炼了我,感谢一路上帮助过我的同事和领导,回顾我的教学之路,刚开始如青苹果一般青涩,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学习的路上,我慢慢成熟起来,让我教学起飞的地方,是在公平英豪学校,我当时担任三年级语文,一节听课评课,让我彻底懂得了一堂好课该如何去上。

公平英豪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汇聚了不少教学精英。记得第一学期去的时候,学校安排我上一节校级公开课,对于年轻的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全校有二十多个语文老师去听课,我当时上的是《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导入的方法是情景表演,当一个学生扮演的老者捂住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时,台下的学生都被逗得哈哈大笑,我感觉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然而教学节奏的失控让一切急转直下。预设40分钟的内容,被我30分钟就讲完了,后面10分钟没事做了,当时坐在后面是黑压压的二排语文老师,有中年部的,有高年部的。我着实慌了手脚,不知道要上什么了,徒劳地让学生读完课文,竟荒唐地安排起写生字词的任务。那一刻,我看到许多老师在摇头,羞愧感如潮水般淹没全身,真希望有一个地洞钻进去。

下午的评课,我怀着赴刑场般的心情前往。教研组长张老师(我至今感念她的智慧与宽容)主持现场。我硬着头皮介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后反思,准备接受狂风暴雨式的批评。然而,评课的走向完全出乎意料。

第一位发言的李老师(高年部资深教师)说:“廖老师的情景表演设计很有创意,学生参与度高,这种大胆尝试值得鼓励。”她先肯定亮点,然后温和地指出:“如果能在时间管理上做些调整,比如准备几个拓展问题,课堂会更加充实。”

中年部的王老师接着说:“新老师怕课堂‘冷场’,往往容易讲得太快。我当年上公开课也提前15分钟讲完,后来学会了准备‘弹性环节’。”她分享了自己的类似经历,瞬间缓解了我的焦虑。

教研组长最后总结:“廖老师的教学理念很新颖,只是缺乏课堂调控经验。我建议教研组接下来开展‘课堂时间管理’专题研讨,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没有批评指责,只有建设性意见和真诚帮助。老教师们纷纷分享自己“失败的第一次”,让我明白教学失误是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次评课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远超出教学技巧层面:有效性层面:我认识到教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基于学情的动态调整过程。优质课堂需要精确的“时间预算”——将40分钟科学划分为导入、新授、巩固、拓展等模块,并准备弹性预案。后来我养成了“5分钟应急活动库”的习惯,永远备有5-10分钟的延伸活动,以防万一。

价值性层面:我领悟到教学真正的价值不在“表演完美”,而在“学习真实发生”。那天公开课虽然流程失败,但学生的笑声证明他们理解了寓言的可笑之处——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从此我评价课堂的标准,从“是否按计划完成”转向“学生是否有真实收获”。

人际交往层面:我体验到专业共同体的力量。公平英豪学校的老师们没有用我的尴尬时刻来彰显自身优越,而是以包容和专业精神引导新人成长。这种文化让我后来也成为教研组长时,始终坚持以建设性方式评课,尤其呵护年轻教师的心理安全。

三十二年过去了,那堂《掩耳盗铃》公开课仍历历在目。它教会我: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需要精心设计也需要灵活应变;教师成长不是避免失败,而是从失败中学习;教研文化不是丛林竞争,而是互助共进。

后来我指导过许多年轻教师,总会分享这个故事:“我曾经在公开课上被迫让学生写生字词填时间...”笑声中,年轻同事的眼神变得放松而明亮。专业传承不在于展示完美,而在于分享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就像青苹果终将染上秋红,只要它有成长的勇气和滋养的土壤。

那年秋天的尴尬时刻,如今已成为我教师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它让我深信:教学的真正智慧,不仅在于知道如何上课,更在于懂得如何从失败的课堂中站起来,并带领学生一起笑对成长中的每一个“掩耳盗铃”时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