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体量不大的书,总字数也就十二万多,用了三个多小时将其看完了。可也是这本二十来篇的散文集读下来,却给人带来无限的唏嘘和感慨。而陈年喜这个名字,和他的那些零散记录下来故事,也是我们大家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的人,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都是经济发展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都在在一步步滑向社会边缘,而这些文字可以视作某种程度上对社会进行的控诉,或者说对社会一番鞭笞也好。可是,坚硬得如同一块石头现实面前,一个个单一的人也只能叹惋或怨愤而已了。
陈年喜的书写至少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而文中的那些人物,就如正在读那些文章的我们一样,他们在世界的一角安静地萎化了。不过,书写在大多时候确实又没什么用处,它不过是给作者多了一种纾解方式,又或者如陈年喜说的那样,这不过是一种挽歌书写。
有人说苦难是最好的艺术创作来源。可如果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应该找不到只是为了创作出一部伟大的作品,把自己一生活成了体尝苦难和辛酸的标本的人吧?可是,在《微尘》的百分之九十的篇章里,都与死亡相关联的。如果这只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而且再加上作者在文笔上的克制和凝练,无疑这也很容易获得读者的高票认可。遗憾的是,在书的序言里就以交代过了,书里的所有故事都是由真实的人物改写的。
整本书读下来,在心中郁积了很深的沉重感,它们一点点的压了下来,以致暂时找不到可以排解以排解的窗口。看似一篇篇轻盈的标题之下,在还没看过之前,读者怎么都不会不知道在文中究竟又蕴藏怎样的苦难和心碎。而作者又要以怎样的克制来写出那些血中带泪的人和事物呢?
在阅读前半部分时,我对于那些死亡还没有多少感觉,因为在现实中也有亲历过亲人的离世,再加上如今影视剧中过多的对死亡渲染之后,反而对鲜血和死亡就少了很多神经上的刺激。可是当看到后面部分时,作者越是克制简练的对那些人物的死亡描写,我反倒越是感觉到那些人物可能就是自己或是自己认识的某人。其中几度都想看着能看到一点轻巧的故事,只要暂时离开死亡的话题就行。
因为觉得书里内容太过沉重,于是在我心里还为这本书作过一番排版,比如:前面适当排一些震慑人心的人和事,就如那些工地上的无数次的意外伤亡;后面再编排一些光明的、美好的,或对未来还有憧憬的故事。只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个美好的未来,也不是所有的人群都能拥有自己的选择机会,很多时候一些人的命运注定就比另一些人更卑微。再则,生活是容不下任何编排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也算得上是对我的另一种死亡教育。就如作者一句话说的,我也看过很多的血肉横飞,也见过了无数的死亡,可正当自己要去面对的时候,那时又是不一样的了(原文不记得了)。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也曾写过陈年喜,那里只是写了他的矿工和诗人身份,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身份重合在一起时,它们瞬间就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不过,这次通过阅读这本小书,再次把陈年喜这个人又多还原了一些。
他在祖国的大地上四处讨着生活,这本书也只是一鳞半爪的记录了她的矿工生活,以及在他身边的那些人和事。不过,记录下来的只会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还有更多的人,他们则静悄悄地在在世上来了又去了。
我们都是一粒粒微尘,同时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而有人出生就在炉底,他们一生都在用力向上攀爬,可在他上面和下面同时有人阻拦着他的努力。他们在炉被炽热火焰快速的熔化,随之化作一缕缕青烟,偏向了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