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四部曲看完有两周了。想留个痕迹,写点文字。毛毛草般的想头,读的时候觉得通畅: 没有着意的雕刻痕迹,真实不避,也没拘泥“近视”的世俗生活,愈觉珍贵。
实质上,看那不勒斯四部曲,同时,睡前也追《人世间》。那种反差尤其大: 呈现与构图的差别,小视角与大叙事的差别。小说本身,看似简单、有距离、不落着意、以回忆方式描述与女友的成长至成熟的琐碎生活,有小视角延伸的感觉。作者意图以文字的留痕方式,对抗一心想以删除的方式湮灭于世间的女友。
想起,冯至的一首诗:
将“删除”这个词与人存在过的痕迹放在一块,就觉得很冲击。人怕是夸大了自己显现的过程,微风吹过、一睁一闭,便是一生。“删除”也会让人想起橡皮擦拭的动作,如小时的儿子对着朋友的姑娘(话多的女子),用手在嘴唇上以“拉拉链”的方式示意: 少说点话,将嘴闭上一样。有过往、有记忆、不想留痕……才有“删除”。
女友“莉拉”看着放射的烟花,面前人群的另一面显现,“界限消失”的刹那。因有过同感,印象尤为深。人的呈现是全方位的: 语气、肢体、被抑制的微表情、着意的肢体动作、自认灵动的表达……不过是意愿展现对外的人设。技巧娴熟、应付自如的存在方式,止不住,头脑中就会出现舞台上某种有意显得“真诚无比、义勇无前”的动作。出窍愣神就会发生。身为场内人,不自主的附和回应,视为己任。不然,多冷场。却也拙劣。
内心告知自己,此后,不必了。从容自在、真诚拙朴的呈现着实难得。
“界限消失”,是你看到了别人没看见的,心生恐惧。抽离于某个场子,有距离的审视,上下左右便得以清晰,刹那的恐惧感便油然而生。那一面如此不堪、如此烂、如此龌龊,又如此脆弱。“界限消失”有点像,佛家“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说法。此刻,反而觉得佛家的这个说法,有种单维度。人是多结构体,哪个维度都是他。放大某个维度,某个视角,摒弃别的,便是爱情,便是看见美了。
想让自己感受到美好,就适时的关闭某个触头即可。多简单的事。一切都是脆弱的,崩溃是刹那间的事。选择变得尤其重要。
那不勒斯四部曲里“帕斯卡莱,娜迪雅”,终其一生追求着“美好的意愿”,总以为替苦难中的人追求着“美好的意愿”。不外乎,赤诚的悲壮,鸡贼的寄生,强大有力的收获灵魂……看来替别人实现“美好意愿”是最不靠谱的事情,每个人的仗得自己去打。不然,即便“美好意愿”帮实现了,个人也是没有实力接得住。毕生以实现他人“美好意愿”为追求的人,没有落在自己身上的疼痛,永远会“自以为是”的替别人做决定。嫁接在别人疼痛上的情绪流露,也是人性感动自己的本能需求。毕竟,个人的一生只能自己做主角,其他皆是背景。还是喜欢为自己活的人,真实不逾越。
作者埃莱娜终其一生虚荣又努力。虚荣也是一种资源,一种怕失去关注的动力,一种挡不住的迎合,得到后的小心翼翼。要不,就同梵高了,只余身后声名鹊起。最为尊敬的是,埃莱娜对于人本能反应的尊重,不回避不扭曲,适度接纳适度顺应。对于自己成长中的本性,对于女儿成长中的本性,都是这样。
米凯莱崇尚、迷恋展现出强大力量、有价值的人。其他皆为草木,无价值的便可轻视、践踏。没有爱只有价值取向,尤为可怕。人的高贵,在于人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人中之盐,在于,人眼里有他人,生出呈现、描述、解释、尊重人群困惑苦难的心来。呈现事实真相,阐释推进已是在行最大的好事。过了,想替代别人受苦,想以不合宜的方式掠夺别人成长,想着别人需要你的庇护……皆有显现自己强大,满足自己存在感需求的嫌疑。
那不勒斯四部曲,与以往所接触的小说不同。聪明的、取巧的、用力雕琢的、如迷宫般设关卡的、如春风拂面般细腻叙述的、耍言语技巧的……多多少少,所谓的超越生活,取景构图,抽取几个维度,不如呈现生活事实来的好。
是不是表明,自己对于剥离后的事物,越来越不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