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达摩流浪者》
昨夜,为田姨出书的事,筹委会首次召开视频会议,成员由我和田姨家人---身在北京的田姨、田叔和他们的二女儿小莹、身在上海的大女儿小宁组成。会议于7.35分开始,100分钟后在轻松愉快、意犹未尽中结束。
这次会议,由我先向大家通报了整理田姨文字的进展情况及后期设想,还有当前大家要做的工作。(田姨发来的文字和她美篇上的文字共计有5万多字,按照内容分了五个部分,即知青岁月、人生经历、舞蹈人生、书画世界、故土难忘,并建议开辟第六个专栏,为“ 眼中的田姨”)剩下的时间,就由田姨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在田姨生动的讲述中,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又鲜明了许多。
田姨的语言能力很强,虽然是75岁的老人,自己也宣称有点痴呆了,可是在她的讲述中却感觉不到丝毫的凌乱,她的逻辑清楚,表达准确,讲起过去的故事来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是在讲述苦难,她也能讲得云淡风轻,有一种超越苦难的幽默与豁达,让人在她的讲述中感受到的不只有悲惨,更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和智慧。
她讲述童年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被牵连,全家下放北大荒忍饥挨饿,直至母亲被饿死,父亲被钉进三合板棺材又被一把水米救活的故事。一个瘦弱、孤苦的小女孩出现在我的眼前。
她讲述自己惜时好学,一生不会打牌,从不浪费时间。插队到陕北的火车上,在别的同伴哭哭泣泣打牌玩乐的时候,她却埋头衲成两双鞋垫;讲插队时在房东的棺材板上练字,现在年过七十记忆力下降,半夜起床练舞蹈记动作的故事……一个倔强上进、不服输、不认命的田姨出现在我的脑中。
她讲她和王叔的爱情故事,他怎么怜惜她佩服她,不顾她成分和身体的原因、不顾家里的强烈反对要娶她,婚后怎样的外冷内热,怎样地勇敢无畏,年过70还去解救被传销组织控制的侄子,怎样在讲述他们故事时哭了两次,又怎样在70岁时整点浪漫,在她的生日宴上单膝下跪再次求婚……一对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琴瑟相和的恩爱夫妻的形象又在我眼前晃动。
她讲她和王叔平日勤俭,自己至今穿缝补的袜子,王叔为了买菜的几角钱能和人发生冲突,但却对老家亲戚和子侄的求助从不拒绝,对老家村里的事务出手大方,5万10万地就给了人。对此,她却从不介意,毫无怨言,因为在她心里本来就对金钱很是淡漠,加之自己孤苦无依,没有亲人,王叔的亲人就是她的亲人,帮助他们也就是理所应当。一对重情重义、视钱财为身外的老夫妻的形象又树了起来。
她讲她热心帮人。帮附近几个村子的乡亲写对联都是小事,自学了缝纫还义务帮别人做衣服,裁裤子一刀下去裁出4个前片、条绒裤子没有注意条绒的纹理,做出来的裤子一条腿是深蓝,一条腿是灰蓝,做上衣挖的领口前后片都一样,回头不但不挣钱还要帮别人赔布料,为此,她可没少挨王叔的批。
讲这些事时,田姨一会方言,一会普通话,讲得绘声绘色,形象生动,惹得听她讲的我们几个不时发出笑声,而叔叔,则一直有点羞赧地不好意思地笑着。
不知不觉,90分钟过去了,但是几个人相谈甚欢,都有意犹未尽之感。而听田姨讲故事,最让我触动的还是田姨瘦小身体里蕴藏着的巨大能量,是她“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精神,是她对生活一如既往的无限热爱,对新事物的强大好奇心和不断学习的劲头。这些东西,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我、对她们的孩子,对所有看到田姨故事的人都会是一种激励和榜样。
写到这里,很自然就想到了马尔克斯的一句话,用它来概括田姨的一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后记:
庆幸缘分的奇妙,让我有机会和小宁成为同学,有机会走进田姨的世界,以这样的方式走进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视频会议到了后半场,叔叔开口了,他笑着对我说“其实你不应该叫我们叔叔阿姨,你应该叫我们外爷外婆才是!”
“是啊是啊,我知道不应该这么叫你们,我妈给我讲过的。可是,因为小宁的关系,我一时改不过来!”我脸红了,不好意思地说。
叔叔和外公家是一个大队的,外爷曾经是过继给王家的,按照辈分,我是应该管叔叔叫外爷、阿姨叫外婆的!
那边小宁也在抗议,说“你还是叫叔叔吧,不然你该管我叫姨了!”
可是从叔叔说了这话,我就再也没法坦坦荡荡叫叔叫姨了,于是就此改过,就有了题目里的外婆了!
这事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