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19期“春节”专题活动。
最喜欢过年的年代应该在我16岁之后的几年。
那时候我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当了车工。每个月有21元钱的工资,经济上有了独立自主权。
刚进入冬天就开始盼年。过年,除了能吃平常吃不到的干果水果和肉类,还能有一件新衣,花褂子。
棉袄是多年不换的,但是罩在棉衣外面的单褂可以每年有新衣。当年一件花罩衣大约六元多,但是自己买布做,三元多就可以了。
我一般是买布自己做。
纯棉花布根据布料花样和质量四角多钱到六角多钱一尺,幅宽二尺七寸,买六尺就可以做一件可以套在老棉袄上的罩衣。
我家买了一本服装裁剪的书,爸爸识图,比着书用旧报纸画出纸样子,然后比着纸样裁剪花布。
那时候我家还没有缝纫机,裁剪好的布料用手工缝制。对缝,撩边,上袖子,上领子,缝口袋锁扣眼,钉扣子,我和妹妹的新衣就在我的一针一线中缝纫完成。
在年三十的爆竹声中,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把年初一穿的新衣套在了老棉袄之上,然后将棉袄盖在被子上甜甜的进入梦乡。
初一的天还不亮就有人放起了鞭炮,被惊醒的我们没有赖床,麻利的爬起,新衣服还在等着我们呢!
洗脸梳头穿戴好,吃上几个年三十的饺子,就急匆匆的出门去拜年了。
我和几个脾气相合的同事们约起去拜年,边走边欣赏着各自的新衣,某某的衣服花色好看啊,某某的新衣尺寸合适呀…,那时我们风华正茂,叽叽喳喳走在路上也是一道风景。
马路上有不少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都是一帮一帮的说说笑笑的走着。我们要去的是我们车间里的诸多师傅家。
进门先道一声新年好,师傅和他们的家人笑脸相迎,送上茶水和糖果以及炸的年货,说说笑笑的同时我们也欣赏一下他窗明几净精心布置的家。
拜年其实也没固定的模式,人到了年也就拜了。
去拜年的大都是小徒弟,厂里的老师傅一般不出门,都在家里等着人来拜。哪家来拜年的人多,意味着德高望重人缘好。而我们呢,尽量多跑多拜几家,这样上班后拜过年的师傅见到你会格外热情。
刚进厂时我们都是走路拜年,诸位师傅家一圈转过来就到下午五六点了。中间没有吃饭的时机,只有在师傅家们喝茶时吃点炸麻叶垫巴垫巴,坚持到回家吃晚饭。
后来几年我们都存钱买上了自行车,拜年就快捷多了,大半天的时间能走更多的师傅家。
几十年过去,拜年发生了变化。
前二十年电话刚普及,有了传呼机,记得我在年三十看春晚的同时把拜年的吉祥话语事先打在传呼机上,12点钟声一响马上发出,但这时候传呼台往往忙不过来。
后来能发短信拜年了,后来QQ拜年了,后来微信群发拜年了……不得不说,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当我们不再为一件新衣而处心积虑,不再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去拜年的时候,却仿佛感觉生活中少了点什么。
是年味?傻傻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