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是清末民初由赵尔巽领导清史馆主编的一部史书。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 成书背景:
- 时代背景:中国古代王朝自唐代开始就有官修前朝正史的制度与传统。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试图通过修史来为北洋政府统治的“合道性”确立基础,于是开设清史馆修纂《清史》。
- 编者背景:主要编者为赵尔巽、柯劭忞、金梁等人。赵尔巽是汉军正蓝旗籍,同治进士,袁世凯称帝时为“嵩山四友”之一,担任清史馆总裁;柯劭忞是光绪进士,担任清史馆总纂,接替赵尔巽为代理馆长;金梁是满洲正白旗人,光绪进士,担任清史馆“校刊总阅”。馆内编辑人员多为前清遗臣,国学底蕴深厚,但立场偏向清廷。
2. 成书过程:
- 初稿阶段:1914 年 9 月 1 日正式开馆修史,作者或自行搜集材料,或摘抄、综述前人成著。到 1920 年写成初本,但稿件质量良莠不齐。
- 统稿阶段:1922 年初针对初稿的问题商定统稿事宜,但因时局动荡、经费无出,仅能对列传进行统稿。
- 聚稿刊行阶段:1926 年初,赵尔巽自感年老力衰,又恐北伐期间京师动荡,于是筹集款项准备发刊。最终在未经总阅审定、错漏百出的情况下,于 1927 年以《清史稿》之名刊行。
3. 内容与体例:
- 内容:全书计本纪 25 卷,志 142 卷,表 53 卷,列传 316 卷,共 536 卷(今通行本删去《时宪志》中的《八线对数表》7 卷而为 529 卷)。上起努尔哈赤起兵,下至宣统三年末清帝退位,记载了自 1583 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至 1911 年清朝覆亡共 329 年的历史。
- 体例:主要模仿《明史》而略有创新,如新增《交通志》《邦交志》《军机大臣年表》《疆臣年表》《畴人传》等篇目,剩下的大多沿袭《明史》或稍加增删。
4. 版本:
- 关外本:金梁利用校刻职权,私自改动原稿,并将 400 余部运往东北关外发行,称为关外本。
- 关内本:原史馆同人发现金梁偷运与篡改事实后,抽取金梁所改动部分中重要者,将北京的存书抽换重印,是为关内本。
- 关外二次本:日本夺取东北后,金梁根据人们对《清史稿》的批评及所发现的错误,对初本进行修改后在关外重印。
5. 价值与不足:
- 价值:《清史稿》汇集了丰富的清史资料,取材广泛,包括《清实录》《清国史》、清诏书、清典志、清朝人物传记等。它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不足:编纂人员多为与旧清廷关系密切的文人,存在偏向清朝统治者、反对辛亥革命的立场错误;由于成书仓促、众人编纂缺少照应等原因,存在史实错误、繁简失当、体例不一等诸多弊病。
总的来说,《清史稿》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但在使用时需要对其内容进行辨析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