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利山书屋 参赛编号:130
《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被弗兰克·德拉特搬上荧屏后,多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居高不下,并在近些年蝉联IMDB第一的位置。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和它要说明的主题有莫大的关系,若说“希望”和“自由”,无有作品能出其右。
故事发生于1947年,一个发现自己妻子出轨的银行家安迪,在某个夜晚驱车来到事发地,将喝空了的酒瓶摔碎在地后,拿着满弹左轮去找他的妻子。事后,他的妻子以及情夫各中四弹身亡,在他不能证明自己清白的法庭现场,理所当然的被法官判处终身监禁。
随着主角眼中逐渐狭窄的天空,他正式的成为了囚徒。也是在此刻开始,电影从安迪狱友瑞德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囚徒的二十年狱中生活。
肖申克监狱仿佛有着一种魔力,它可以使人觉得他是掌握秩序规则的上帝,就像安迪在狱中首先见到的,手拿圣经说着:“把信仰寄托神,把贱命交给我。”的典狱长诺顿。
它可以让人在入住的第一夜就面临崩溃,走向死亡的深渊。就像瑞德说的一样:“当你进笼,门闸锁上,你才明白这是玩真的。眨眼间,一生就毁了,只留下无穷的悔恨。”
而更多的是最开始讨厌这里,慢慢适应这里,最后离不开这里的囚徒。
“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
他们当中不乏灵魂扭曲,以伤害他人为乐,愉悦自己的凶徒。
而主角安迪,和以上的人都不同。
“他的步伐和谈吐简直是异类,他像在公园散步,无忧无虑,仿佛身披隐形衣。”
他面对想把他同志化的三姐妹,抗争到底,虽然身体与脸上时时带着伤,但最关键的是他们从未得逞。
他冒死为暴力执行者海利提供得到遗产的建议,只为了让一起工作的同事能在闲暇间,喝点啤酒,晒晒太阳。
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哪怕只是一刹那。
他为了把那个脏臭的储藏室变成图书馆,开始一周一信的给州议会写信要钱,这一写便是六年。不光如此,还帮助其他的“同事”通过考试取得学历。
如果这些代表着安迪心中所怀有的“希望”,那么“自由”就是他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毅力在黑暗中创造的曙光。
他利用自己理财知识帮助狱警报税,在给典狱长逃税、洗钱的过程中,利用制度的漏洞,凭空塑造出有出生证明、驾照和社会保险编号的合伙人兰德史蒂文,为自己之后的逃狱,成功地铺好了后路。
在狱中,瑞德是一个百货公司,只要是合理的东西,他都能帮你搞到手。而安迪所要的,并不是烟和酒,是一把只有六七英尺长的石锤,还有女明星的海报。瑞德曾戏称,用这把锤子得挖600年,但他用了20年。
汤米的出现,加速了安迪的进程。当一个被关了二十年的犯人自己都觉得杀了人的时候,一个人出现告诉他,他是替罪羊。兴奋的安迪找到典狱长,他以为自己为典狱长做了这么多,一定会得到回报。
但回报他的,是汤米的惨死,和诺顿摘下上帝的面具露出的狰狞。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安迪,自由是自己争取的,不是别人施舍的。
在安迪成功逃狱后,狱长诺顿看着被挖出石锤型空洞的圣经、挂在墙上写着主的审判迅速降临的画,还有得到举报贪污证据闻讯赶来的警察,吞枪自杀,与之前的高高在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快人心。
《肖申克的救赎》,重点是在救赎二字。圣经中说:“人生而有罪。”如果这么说的话,这偌大的社会与人间就像一座肖申克。它可以使人心变得麻木,沉沦,让人回首时仿佛一片空白。真正困住我们的,不是它,而是那一面面看似牢不可破的墙壁。
诚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安迪的智慧和知识,能打破障碍,获得新生。但与这相比,更重要的是对希望和自由的坚持和毅力。
心怀自由和希望,并不一定就能走到一番新的天地,但放弃自由和希望之时,就是心成囚徒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