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的古文名篇《桃花源记》,是陶潜弃官隐居于九江柴桑山时所写。他在文中书写了晋太原中巧遇桃花源的武陵人,也描摹了与世隔绝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居民。然而许多人忘了他还将另外一个人形诸笔墨,那便是在文末才出现的南阳刘子骥。
正如大学中有终身教授和合同制讲师之分,魏晋时期的隐士也分为终身制隐士和阶段性隐士。前者是终生不愿入朝为官,安贫乐道;后者则有多种原因,有的纯粹觉得出仕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也挺好,有的是无法甘于贫苦,有的则是不得不亲自力挽狂澜,如此种种,全看个人的选择。
如果说陶渊明是将出世与入世交替一生的阶段性隐士,那么这位南阳刘子骥则是千真万确的终生制隐士。
刘子骥的先世是南阳世族,只是到父辈时已然家道中落。他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便已博览群书,只是清高寡欲,隐居不出仕,以耕读为业。颇有时誉的他任凭高官贵族前来相邀也丝毫不为之动心,这才有了史书中的“条桑谢客”之美谈。
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们不只重视出身,也同样重视名望。有名望、有学识的隐士是绝对不乏粉丝的,这些粉丝中更不乏崇拜他们的世家大族子弟。魏晋政权交接速度极快,多得是想要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新任CEO,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从一而终的隐士们,除了对隐居事业的由衷热爱之外,还必须能够抵抗权位财富的诱惑,并有拒绝CEO们的绝对技巧,这种说话之道颇是值得终生学习。笨拙地坚持只会剪短生命的枝干,邀请者若恼羞成怒便能让你一命呜呼,然而刘子骥却把握住了拒绝的技巧,坚持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荆州刺史桓冲是刘子骥的忠实粉丝之一,他曾特地从江陵赶到南阳来拜访刘子骥,恰好刘子骥正在桑园中披枝采叶。见到桓冲的刘子骥也不曾停下“条桑”的手,而是请桓冲前去拜访自己的父亲之后再来与自己交谈。待桓冲转身回来,刘子骥便从树上跳下,拂去身上的灰尘树屑,二人于桑树下席地而坐,投契而谈。中午时分,刘子骥还亲自下厨,宾主尽欢,直至红日衔山,桓冲才依依不舍地拜别。
在此次谈话之后,桓冲诚意相邀刘子骥出山任荆州长史,不仅送了许多价格不菲的礼物,还备船迎接,可谓诚意满满。然而刘子骥并不愿意出仕,他只想清心寡欲,避世隐居,做普通的老百姓。于是他并没有接受礼物,而是听完任命的消息就登上了船,然后将礼物发放给了沿路的穷苦人。拒绝诱惑成就达成。然后刘子骥非常诚心地和桓冲当面聊天,述说自己本无治理才能,算是无用之人,便潇洒退出官衙。拒绝接受任命成就达成。从此刘子骥就轻松地继续生活在阳岐村里,与乡民们一同生活,守望相助。
东晋中期的南阳地处南北要冲,战乱频仍,故而刘子骥携家人迁徙到岐阳定居。他豪爽豁达,纵然家中只有极少的粮食,也会分一半给受穷遭难的老百姓,还亲自供给前来投奔的人以食宿,赢得了许多人的敬重。对待普通人,他平等相待、伸手相助;对待相邀出仕的达官贵族,他秉明态度、不卑不亢;对于决心隐居的自己,他知行合一、贯彻终生。
黄执中在《奇葩说》中曾经对于“原则”二字的理解深得我心,每个人都是由你所有的物质和你的原则组成的,我尊重世间芸芸众生有毫不相同的原则,这种对原则的坚持是你灵魂所在。但是每个人都要明白,坚持原则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坚持做从一而终的隐士,那么就不要羡慕身处朝堂的昔日同僚坐拥荣耀与财富;你决定出仕为官,那么就不要嫉妒淡泊度日的隐士好友能够远离尘嚣、独享清净。你的抉择会带来你作出决定时就希望得到的部分,也会带来随之而生的弊端。你只能决定,然后面对,否则你只能站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细桥上,空无依傍,两头不到岸,却必须承受来自两岸的痛苦。
在仙风道骨的想象背后,他们成为隐士或由隐士而入仕的故事,比本人的面容更为传奇。因为在他们在做出抉择的瞬间,便已经决定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抉择,而后坦然面对漫漫前路会发生的所有状况,不退缩,不妥协,不后悔。正如坚持隐居便能够“条桑谢客”的南阳刘子骥,这才是我心目中值得钦佩的,他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