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是作家笛安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花城》2020年底1期,2022年获得第七届“汪曾祺文学奖”。
笛安擅长写城市里的乡愁,她笔下的人物能够与城市“坦诚相见”,将真实的自己袒露于现代城市生活中,这些人既有阴暗、孤独和失落的一面,也有自责、反省和自我救赎的表现。
下面,我们通过她近年创作的这篇《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来学习分析下作家的笔法与技巧。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描述,其实“我”并非唯一的主人公,作品主要描述了三个人物,另外的辅助人物也各有特色。
难得的是,这么多个人物,对短篇小说来说,并不好驾驭,在笛安的笔下,他们几个人的故事,却被有机地编绕在一起,虽然是线性叙事,可一路读下来,视角清晰,逻辑合理,并有多处或明或暗的线索衔接,让人眼前一亮。
先说一下人物故事。
“我”是一个小公司的编辑,公司经营越来越差,只能发一半工资了。虽然也是一个小房东,有一套几十平方的房子出租,在北京活得并不光鲜,与丈夫结婚五年仍不敢要小孩。
章志童是我出租房的长期租客,是一个写剧改剧的人,由于没名气,接单少,还常被拖欠工钱,生活困顿。在欠了十个月房租之后,他决定去一个小旅馆自杀。自杀前,他接到一个网贷电话,顺利拿到贷款,于是决定回去还清房租后再说。机缘巧合之下,和一个年轻女孩在原来的房子合租,过上了一段开心的日子。
洪澄是一个年轻未婚女孩,因为看不惯作为医生的父亲贪钱采购不良医疗设备而实话实说,被人们误以为是狠心举报父亲的“不孝女”,离家出走后租房,碰巧租到“我”放出的房,又因章志童突然回来还房租而同意与其合住。
“我”和章志童、洪澄就这样相互认识、最终相互交心、敞开心事。洪澄从未体会过深爱一个人的滋味,因家庭遭遇的压力,聊天中经常说到以后去死。
“我”看似最风光,其实在都市里常年郁郁不得志,和丈夫结婚五年,早已情淡如水,连孩子都没勇气也没实力要,过得憋屈,也想到过死了就一了百了。
章志童看起来最惨,他是起了必死决心的人。可他也有着甜蜜的记忆,他有个“女朋友”是初中同学,作为演员的武打替身,经常叫他去临时救火、改编或删减剧本,两人也有过身体上的交流。后来合租的洪澄,也算是他的一个知音。表面上他活得很顽强,想不到,最后他还是自杀。
自杀的理由,也安排得挺有深意。一开始是挣不到钱,还借了高利息的网贷;实际上,在自杀之前,他已还通了本金和一部分利息,并获知网贷公司已倒闭,他已经自由。所以,他的自杀,似乎是站在思想上的高度,有一种看透了这个不可能实现梦想的世界,挥挥手潇洒告别的味道。
作者在此文的文笔,不算华丽,却也很耐看,期间也不乏有金句出现。最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是作者对框架线索的安排。
文章开头,先点出了章志童是我的房客,十个月不交房租,离开后我马上招租,并引出了第二个租客洪澄,从而有了三个人间的交往和惺惺相惜。
人物出场几乎是无缝连接。很多地方还作了巧妙安排。
如雪夜这人物的出场,链接点是洪澄的坐姿。
“十一年前,当我第一次看见雪夜,她也就是像今天的洪澄那样坐在出版社那张老沙发的一角。”
在用很多段话描写完雪夜的事情后,需转回眼下的生活,中间过渡用的是:洪澄在雪夜拒绝我的这个晚上请我吃饭。
“谈话结束。
就是在这个傍晚,洪澄热烈地邀请我去跟她和章志童吃晚饭,在一腔怒火的驱使下,我立即回复她:好。”
在洪澄介绍自己身世之前,用“我”和丈夫两人间对话引出的医生违法的事迹,提前做出了铺垫。
一开始“我”回忆起章志童“女朋友”的场面,给人很真实的感觉,这里也是埋了一个梗,后来真相揭晓,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文中几次出现的小超市老板娘,对一切不闻不顾的模样,写出了城市普通人对周围一切的冷漠。
曾被大家误解过的郑小姐,最后终于与“我”在一个酒局相遇,线索交织回来,却揭露了一个“不记得自己的武替是哪位”的残酷真相,也实锤了章志童“女朋友”的真实身份,让人更为曾付出诸多辛劳的章志童心疼多几秒。
按章志童的叙述,他“女朋友”通过多年努力,已成为郑小姐的固定武替,可郑小姐这个原来不见经传的小演员,在不断努力终于有点名气后,却看不上更默默无闻的自己的武替,连名字都懒得记。道出了一丝奋斗路上的人情悲哀。
文末,一开始初步铺垫过的雪夜,二次出场,她变成圈内有一定名气的人物。她曾经为了理想坚决不写自己不想写的文字,可最后还是接受现实接下了只为赚钱的文字的单。因为“我”劝过她,只有拿到一些钱,才能有机会养成自己心中的另一个梦想。这何尝不是千万写作人心中纠结的痛,作者通过雪夜这个人物,把这“止痛”的一个药方,开了出来。最终,雪夜跟“我”买下了章志童自杀那处凶宅,也为全文留下了悬念。
看得出,“我”在花家地的小套间,是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主要人物的出场和情节,都与这个环境有关。用小小的出租屋贯穿起几个人的故事,这种手法值得学习。
此外,个人觉得,题目中的善良,主要不是为了写怎么善良,这“善良”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线索之一,开头说善良,结尾用善良,围绕善良的描述,也串起了文中的故事。像这样用一种非物质的事物作为线索,让人惊叹。
读完文章,联想到当今社会,近日看到过作家袁凌写的真实故事,51岁,生活不乐观,想重新出来找工作,网上一片哗然。写作人的真实生活,到底困顿到了怎样一个程度?
还看到过多篇热搜文章,主人公是一个30多岁的女孩,大学毕业多年,一直没找工作,坚持考公。据说生前一个月前曾拒绝了父母给的1000元生活费,疑似饿死在出租屋,尸体腐臭才被人发现。
看着各种人物的这些遭遇,再读到作者文末的这段文字,有种说不出的感慨。
“可能天道如此,有人命中注定要在决定去死的那一刻才不再卑微,有人命中注定要辱没门楣,还有人命中注定要假装依然爱着她的初恋,他们最终都要回到那个身边全是陌生人的城市,这城市需要祭品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从他们中随机抽取一人,可是,也真的是他们最后的容身之处。”
相信,每一个普通的城里人,都能从这文字里,感悟一些自己当前的生活吧。
总的说来,读了文章,收获颇丰,也开了眼界。原来,写城市生活,写普通人的命运,还可以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