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的出现,我们如何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对于大数据时代如何分析学生的成长曲线?确立各项资源的平衡?
走上三尺讲台,看到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以及渴望求知的眼神。我猛然间发现在大学时代微格教室里的一张张画面呈现在脑海的时候,我明白了一句话——“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拿起粉笔那一刻,我突然间明白自己此时和教室里的学生们一样,只不过我们的目标不同,我的目标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而我此时此刻更像是一名求知的“学生”;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学生,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莘莘学子。就这样,我在不知不觉间理解了“教学相长”这四个字的含义。同时更激发了自己不断学习的动力,《窦桂梅的与主题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叶圣陶先生的《儿童文学研究》等书都在休息时间攻读完成,阅读的积累带给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理论的提升,更是对自己教学素养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班级学生的解读也更加全面。
当教学APP出现在观摩课、示范课中呈现的时候、当省级微课大赛、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的出现,我知道我要继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讲好课程仅仅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给予学生的知识的水桶理论也需要不断地改革进化。当教育信息化全面走进课堂,作为青年教师我积极研究探索新技能在课堂的实践应用,一张张ppt被我写成笔记、一个个名家大师的视频重复出现在我的电脑中、一个个APP被我安装在内存已经爆满的手机里,这都是对于新技术的追求与渴望,更是对补充课堂教学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信念。
还记得第一次直播网络课程的内容是《走进边塞诗》。自己内心的紧张不言而喻,第一次网课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从这一刻开始我学会了网络直播教学,学会了利用互联网直播技术克服雨雪天气学生不能按时到校而落下课程的遗憾,学生们也在参与网络课程的过程中学会了利用手机APP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方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学科、课程会自主的进行多方面的搜索与探求,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教学课堂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所以在利用互联网搜索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间的知识融合,在钻研同一概念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延展性以及深度探索知识的内涵。学生是成长的个体,同样也是课堂的主体,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信息技术无疑是一个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