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备教材,“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备课的首要任务。
因此,我们可尝试这样做:
1、研读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基于一课:从单篇的课文入手,进行文本解读的练习,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文本的特点。
3、基于一个单元:有机地整合一个单元。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4、基于“三位一体”:“统编本”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因此,教师需进行“加码”,采取1加X 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拓展到整本书的阅读。
5、基于小学12册教材系列:温儒敏指出: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人文主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要素的“要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都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教师只有对12册教材进行梳理研究之后,明晰各要素之有梯度的排序,这样才能发现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无论教哪个学段,都能有全局意识,才能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6、基于“大语文观”:语文教学属于母语教育,进入课堂的除了教材、书本,还应该有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书法艺术、天文地理、生活常识等等,还应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二)、再说说关于备学生,备课时关注学生,即“备课要备学生”,实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学习动机的三种成分,会随学生的年龄而发生变化。因而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教师的表扬、夸奖,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儿童学习的动力,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可以适当采取一些竞赛来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2、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原本就是为了“解疑释惑”而存在的。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着力于分析学生学习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缘何会成为学生的障碍,以及这些问题对学生造成的障碍有多大,等等。
3、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具体说,如创设情境时,我们要想,怎样的情境,学生才感兴趣?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想,怎样的问题,才对学生有挑战性?设计语言时,我们要想,怎样的表达,才能使学生觉得直观有趣……这些都得提前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当然,也要对各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初步了解,这方面,可以请杨璇老师做个专题讲座。
(三)、第三说备教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备课时,要认真备好教具:一是熟练掌握所用教具,尤其是电化教具、多媒体软件,对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要了然于心,做到操纵自如;二是要明确教具的使用目的,应考虑教具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教学任务,使之有针对性、目的性。三是制定好教具的使用时机和演示的时间,做到方式合情,时间合理,时机适当,用量适度;三是安排好教具摆放的位置,该亮相时再亮相。
(四)、最后说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合称。教学中,教师采取了什么教法,学生相应地就会主动(或被动)地运用某种学法。如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就是在探究式学习;教师用了演示法,学生就是在用观察法。可见,课堂就是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体。因此,在备课时,有效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是直接指向于学生、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工作。
在当前,很多年轻教师备课时很喜欢设计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而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讲解法、练习法,往往觉得是过时的、落后的方法,因而很少采用。事实上,各种教学方法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教学采用哪种方法,关键是要看相关的教学内容,用怎样的方法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最能达到这个功效的方法,就是这堂课(或这个环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