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电影,喜剧中不乏让人热泪盈眶的,悲剧中饱含几丝温暖和幽默风趣的。悲喜之中,又增添一些美学上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最终能留在心间的影片却寥寥无几,而今天很想将这部电影与君共赏,必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强烈的仪式感
相比于剧情片、悬疑片、喜剧片,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哲理片。特别是像《美丽人生》《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等,绝对是不少于三遍的那种去反复观看和品味。正像一位作家说过“我们每个人看过的书抑或电影尽管是别人的人生,却也是映射着自己的人生。”
那么先具体谈谈这部影片中展现了哪些东西?
首先,看这个名称:入殓师,又称葬仪师,是专门为死去的人化妆整仪、纳入棺中的职业,主要出现在日本。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在中国会有这种职业吗?即使有,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的。当然,按照我国传统习俗,主要为逝者穿戴整齐,并带一些葬品。而日本民族为什么会如此重视这个化妆整仪呢?这里必须要承认日本是一个比较重视仪式感的民族。或许是偷偷将咱们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礼记》继承去了罢。
影片中,起初作为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是为活着的人演绎美妙的音乐。但后来因失业,机缘巧合成为一名为逝去生命制造美的入殓师。尽管刚开始,朋友和妻子都不理解他的这个职业。他还是像对待艺术品一样,满怀敬重,一丝不苟,如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无不展现一种生命之优美。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小林随社长一同面对一个已经死了两周,腐败很严重的老太婆的尸体。小林还没进去就将所吃食物全部吐出来,可见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这时社长会鼓励他,让小林克服内心的恐惧与不适。最后在抬走尸体时还说着:“轻点,温柔点”。这种企图用温柔和爱来抵制灵魂的虚无精神,无不将冰冷的遗体赋于纯美的温暖和静谧。
二、亲情与爱情的相互交织
通过影片对男主家庭历程的设计,从一开始男主对抛妻弃子的父亲内心充满着仇恨和不满,到最后主动送别逝去的父亲所表现的宽恕和谅解。这些难道不是人间至亲至爱的表现吗?作为一名看惯逝者的入殓师,对于生命的感悟足够释怀过往的一切。他深深明白,在离别时刻,为自己的至亲送行,应该是最值得的。
让人感动的当然还有女主。她的包容心、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对男主与父亲心里隔阂的消除起了很大的帮助。她们的爱情已经不是简单的夫妻之爱,而是升华为比爱情更为坚定的亲人之爱。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了对我们的关怀备至的父母,能再拥有相濡以沫的另一半,又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呢?最后,得知妻子怀孕后,小林心中责任感更加强烈。
三、深刻的哲理意味
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充满偶然性,而每个人的死亡充满必然性。”而充分体现“死亡”是具有普遍性的命题。这部《入殓师》更表现日本民族“以死为美”的哲学观,引导人们从大众庸俗走向由死而生的人生自由境界。透过入殓师的视角观察到不同的死亡,以及那些凝视逝者周围充满爱意的人们。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还记得两年前最初看韩国电影《阳光姐妹淘》的惊讶反应。在于影片的最后,其中一位大姐离开人世,活着的姐妹们为她举行葬礼的方式。她们每个人在逝者的照片面前,欢呼着、跳着、唱着。完全看不出任何因失去而感到的悲痛感,那时完全是有点难以理解的。现在看来,那种方式无疑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祭奠与怀念。从小到大,不管从电视上看到的葬礼,还是身边有人离开的场景,都是悲痛欲绝,痛苦流涕的情形。谁能笑的出来呢?试想一下,假如你在别人的葬礼前突然大笑一声,逝者的家人绝对会把你拖出去爆打一顿,从此你会成为大家都鄙弃之人。
《入殓师》中又不仅仅充满仪式感,亲情友情爱情和哲理意味,它还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蕴含着绵长隽永的情感,一幕幕带着庄严肃穆的装殓过程,牵动着观众心灵深处的柔情。即使你会为之流泪,也是因为感动。正像守在火化场的老爷爷,在管理澡堂的奶奶去世后说的一番话:“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层,生死循环,我们对生充满欣喜对死充满敬重。”久久让人难以忘怀。
人类的力量,在宇宙时间规律面前,终究太过渺小了一些,但这并不重要,他有他们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万物有情或无情,白驹过隙,却只争朝夕。
愿以后的我们都能够学会不畏惧死亡,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