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校园暴力话题重新发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深度的思考。
作为80后,我已离开校园很多年了,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但当我在记忆中收索,却发现校园暴力曾那么深刻得存在于我们那个年代。当我们同龄人之间再度谈起这个话题,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件血淋林或者战兢兢的案例,或是自己经历的,或是耳濡目染的,然后我们大多会不以为然地调侃两句,笑笑了之。
我也在此之列。但也许不同的是,我虽表面云淡风轻,但心里却一直有什么东西梗在那里。时间并不能抹去所有的伤痛。
小学时,我是班里的中队长,各项成绩和能力都处于前列。但是数学成绩非常差,逢考都在60分徘徊,老师也经常在班上点名批评我,同学们只要看到我在数学课上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便一副看好戏的表情。我也在如此高压环境下小心翼翼,苟延馋喘。旁边一位男生,基本属于过去定义的差生,但是唯独数学好。他经常在数学课上讥笑我,每每数学卷子发下来后,就拿着我的卷子满教室宣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辱骂我,妈呀爹呀带着筢子就随便向我扔过来。最后开始拿铅笔戳我的肉,那个夏天,我简直就像紫薇格格遇到了容嬷嬷,受尽了虐待。由于我是班干部,在家里也是乖乖女,自尊心和虚荣心极强,根本就不敢向老师和家长讲。
尽管我一再退让,不断地求情,他还是得寸进尺,搞得我简直不敢去上学了。然而,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我开始扮演起了“下流”的女流氓,用当下最恶毒的脏话和他对骂,甚至比他骂得更加不堪入耳,结果他居然停止了欺凌,反而一脸友善起来。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至今我还可以清晰地回忆起男同学辱骂我时的音容笑貌。虽然我奇迹般地获得了和解,但是我的数学成绩成了我永远的痛,我的自信心也自那时起开始小心地保留了起来。
时间不会流转,我也不可能用今天的智慧去挽救当年那个可怜的小孩。所以今天,我想结合亲身的经历和教训给家长们说说,如何引导孩子去面对这类慢性的校园暴力。
第一,承认自己受到了侵犯。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认为男同学只是开玩笑,或者是玩笑过当,我试图善意包容和理解他,不愿承认自己受到了恶意的侵犯,错过了掐掉邪恶势力苗头的最佳时机。如果你有小孩,特别是女孩,请你一定告诉她,正常的同学关系和欺凌关系的分界线在哪里,鼓励她一旦感觉侵犯,要立刻发声,表明态度,进行必要的反击。
第二、放下顾虑保全自己。到了事情中期,我开始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但已无力扭转,然而我考虑更多的是同学和老师对我的评价,妈妈爸爸会不会发现我的数学成绩很差,彻底撕破脸我将如何和其他同学相处,而就此放任了每天的语言折磨和断断续续的皮肉之苦。是不是很蠢!?我承认。但是,就像我们无法回到童年一样,我们也无法完全理解小孩为什么会为了这些虚无渺茫的东西放弃保护自己。(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很复杂,这里不赘述。)所以,请不断地告诉孩子——什么都没有你重要,必要时,放弃别的保全自己。
第三,构建信任的支持系统。我当时真的一直没有告诉家里人,最多就是轻描淡写地用别的同学的名字作主角问问爹妈的看法(多么细腻的少年啊),直到事件和解,他们都被我蒙在鼓里。但如果我当年敢于或者善于向至亲寻求援手,我不会受那么重的内伤。究其原因,我担心父母会拼命保全我,不惜与学校大动干戈,最后玉石俱焚,而我以后怎么在学校混啊。小孩没有办法理解成人的游戏规则,我们也不相信父母会周全我的顾虑。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经常同孩子讨论遇到特殊事件时的态度,了解需要,寻求信任,获得认同,建立一种可以深度信任的亲子关系。
第四,用新的认识改写未来。我曾在暴力事件中久久走不出来,抱持着悲观消极的观念,看不见太阳的光辉和闪耀的自己。直到在李欣频的《打造创意版自己》中,我认识到从神经组织和意识层面上,我们都有可能想象出一个有益的版本,即通过形成一种全新的解释和观点来覆盖过去的认知和感受,获得一种超脱。举个例子,我可以想象,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搞定了那个劣等的男生,并智慧地获得了他的尊重。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和成功的超越,我拥有了解决此类难题的能力和技巧。也许你会说这有点阿Q精神,但是对于受过伤的年轻人,不能自拔的孩子,这也许是个简单可行的办法。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总结。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保护好自己,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智慧地协同孩子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