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母,1900年出生于京郊农村一朱姓殷实农户人家。没念过书,但识字。听说是跟她念过私塾的哥哥学的。虽然不懂琴棋书画,但勤劳善良,通情达理,接人待物有礼有节。各种女红也都会做。尤其是针线活做的好。这为她在后来的日子遭遇各种不幸时能存活下来奠定了基础。在她当嫁的时候经人说媒嫁给了京城孙姓一户人家的儿子为妻。也就是我的外公。外公并不怎么喜欢外婆。借口去南京读书便把新婚燕尔的妻子留在了家里单独与公婆相处。不知道当时外婆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只知道她在无怨无悔而且觉得天经地义地伺候公婆的同时很快就给孙家添了丁,生下了我的大舅。外公回家匆匆地看了一眼儿子,并短暂地停留一下,就离开了。外婆又怀孕,还是个男孩。是我的二舅。外公再回来看了一下就又走了。外婆第三次怀孕。她又要伺候公婆又要照顾自己的孩子。不知她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快要生了,这回她没等来外公,而等来的是外公因肺结核在南京去世的噩耗。外婆29岁就开始守寡。就同她的名字一样,她叫朱淑贞,一直到死她为了那个一共没见过几次面,而为他生了三个孩子又送走了老人的男人守了一辈子的贞洁。并以此为荣。她的第三个孩子,就是我妈妈。是个遗腹子。我不知道在那个年代,外婆一家是怎样熬过来的。据外婆自己讲是靠亲戚接济再加上她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才把三个孩子拉扯大了。三个孩子都念了师范。因为当时念师范不要钱,相反国家还给津贴。出来以后保证有工作,所以我的妈妈和两个舅舅都是老师。外婆是小脚。总是穿竹布色大襟半长衫。黑裤子。裹脚并绑腿。脑后梳小攥。又干净 ,又利落。大眼睛,弯眉毛,圆脸。见人不笑不说话。在我的记忆中夏天,经常拿把大蒲扇,在楼下院子里乘凉并和同龄的老人们聊家常。虽然没有太多文化,但见人总是客客气气,不多言,不多语,不显山不露水,温和有礼。喜欢助人为乐,好善乐施。在家里也是吃苦耐劳,从不抱怨。做事讲究礼数。可以说是集中了那个年代中国女性的所有美德。外婆没读过书,但知道很多典故。在教育子女和孙辈上总是用一些典故。比如说,天赐颜回一定金,外才不发命穷人。,宁渴莫赊邻近酒,尽寒不着借来衣。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吃的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少壮不努力,老来徒伤悲,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人心没举蛇吞象等等。外婆通过这些典故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我在想,在旧中国,一个没文化的家庭妇女怎么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外婆是1982年离世的,他们那一代人的离去,带走了他们的故事,也仿佛带走了一些闪光的东西。,今天我问自己,大学毕业的我与外婆相比有足够的能力把我的子孙心中的那块传统文化的空白弥补上吗?或者说能把那些闪光的东西传承下去吗?
我的外祖母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的外祖母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教育,但她却是我的第一位“老师”,她用她的一生影响着我,帮助我成功摆脱既有的人生轨迹!我...